苗长强大师谈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
2012/4/13 22:53:16
中国瓷网、绿宝石玉瓷网朱东明总经理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探讨钧瓷之美。
古朴典雅的风格、端庄大方的造型、自然天成的窑变色彩,特别是蜿蜒曲折、隐隐约约的蚯蚓走泥纹,给钧瓷增添了十分诱人的魅力,也成了鉴别钧瓷质量的重要标志。在研究制作钧瓷过程中,我们对钧瓷的蚯蚓走泥纹作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蚯蚓走泥纹是因钧瓷釉面上形成像蚯蚓从泥地上爬过的痕迹而得名,呈现出有别于钧釉窑变色彩而迂回曲折的纹路,使人们在欣赏钧瓷自然窑变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动静相生的泥土气息。
现在,人们一般对蚯蚓走泥纹的解释有三种:其一,因钧釉釉层特厚,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釉层便产生裂纹,经高温时黏度较低部分釉汁流入空隙填补裂纹所致;其二,要形成蚯蚓走泥纹用的必须是乳光釉,而不是透明釉或其他颜色釉;其三,经过两次以上施釉。初次施釉必须经过低温烘烤(温度恰好能使釉层产生龟裂),再施釉后高温烧成,即钧官瓷的“两次施釉,三次烧成”之说。而这些年,我们实践得出的结论与上述观点有明显的不同:一是蚯蚓走泥纹是在釉烧前就有了雏形,而不是烧成中生成的釉面裂纹;二是与釉料的组成有一定关系,以透明釉组成的釉料也能形成蚯蚓走泥纹的效果;三是不需要低温烘烤的三次烧成。下面,我就从工艺角度谈一下蚯蚓走泥纹的成因,就教于诸方家,不妥之处,请斧正。
为了弄清楚钧窑釉中蚯蚓走泥纹的成因,我们考察了很多宋元时期的钧窑遗址,如神垕镇的刘庄、王家村窑,苌庄乡的缸瓷窑,鸠山镇的官寺窑,磨街乡的尚沟,方岗乡的东炉窑,文殊镇的砖桥,郏县的黄道,宝丰的清凉寺,鹤壁的鹤集等。这些瓷窑大多属于一次烧成,并存在叠烧现象,叠烧原因是为了提高单位体积窑炉的产量,一般以日用品居多。其中,刘庄窑和王家村窑的钧釉制品经过先素烧后釉烧两次烧成的工艺过程。刘庄窑的钧釉制品工艺之精细,有的可以和钧台之钧官窑相媲美。但以上所有窑厂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都比较少见。我们从收集到的标本中找到了少量有蚯蚓走泥纹的碗、盘及连座瓶的残片,其纹路和“官钧”的蚯蚓走泥纹一样美观。禹州市制药厂原厂址在钧台附近,2004年夏,某建筑工程队在该工地挖地基时也曾出土大量钧窑残器,其制品与八卦洞“官钧”制品基本一致,釉中的蚯蚓走泥纹较多见(制药厂钧窑和八卦洞钧窑两者的“官钧”性质将有待以后考古论证)。为什么民窑中不管是施釉厚、薄或一次、两次烧成,蚯蚓走泥纹都十分罕见,而只有“官钧”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最为多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首先是原料的组成及配比,要求釉料组成必须是乳光釉,以乳光二液分相钧釉烧制出的蚯蚓走泥纹艺术效果较好,透明釉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也能烧出蚯蚓走泥纹,艺术效果则较差。其重要原因包括以下因素:釉料细度、烧成温度、还原气氛的轻重、釉的厚度、采用素烧后的坯体施釉及多次施釉、坯体的厚薄、素烧温度的高低等。
中国古代陶瓷品种繁多,就其工艺方面 ,到了宋代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名窑辈出,涌现出为后人称颂的五大名窑。宋代以前的制瓷工艺不如宋时完善,且没有蚯蚓走泥纹的神奇效果。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定窑及汝窑的釉层较薄,不能形成蚯蚓走泥纹;哥窑及官窑的釉层较厚,因受釉料加工、施釉、烧成的工艺影响也不能生成蚯蚓走泥纹。只有钧窑在其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形成了神奇妙绝的窑变及蚯蚓走泥纹。(编辑:木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