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钧瓷志》编篡出版始末
2012/1/30 22:22:54
第七节 《钧瓷志》编篡出版始末
1984年,我受政府委派主持编纂《钧瓷志》,历经15年之久,于1999年1月成书出版。历程艰难而又曲折,可称之为“十年磨一剑”。
早在1984年,许昌地区行署下发文件,通知禹州市组织编纂《钧瓷志》一书。根据禹州市人民政府的部署,由神垕镇人民政府承办,从地方国营禹县瓷厂(以下简称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以下简称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以下简称钧瓷二厂)各抽一人,建立起《钧瓷志》编辑室,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办公楼内。镇政府指派我任编辑室主任,主持编纂工作。各厂所抽人员是:国营瓷厂的王长仁(后王长仁工作调动又抽去苗留记)、钧瓷一厂的晋佩章,以及钧瓷二厂的王现华。
整个工作安排程序是:核查钧瓷遗址,走访老艺人,查阅档案,并向有关考古、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发信函征集资料。其间,我又和尚万德(当时任禹州市地方志总编室主任)、王长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轻工业部、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河南省工业厅、二轻厅等单位走访。经过多方面筹备、讨论明确要领后着手资料及草稿的搜集整理。
我们在许昌市总编室、禹州市地方志总编室的指导和帮助下编出了篇目,经多次修改后定为十章。第一章地理概况和钧瓷资源。因地理概况专业性较强,邀请原化工部地质勘探公司总工程师柴宗仪、原许昌市委政法委书记党国典(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起草;第二章为钧瓷史略,由晋佩章起草;第三章为钧瓷工艺。时逢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杨根介绍他的研究生任向东来《钧瓷志》编辑室实习,他研究的课题就是钧瓷工艺,并带有经他的导师审定过的钧瓷工艺文稿,工艺成就一章就委托任向东执笔起草;第四章钧瓷艺术,由我亲自执笔起草;第五章钧瓷故乡瓷艺荟萃,由赵青云供稿。其中彩瓷一节由钧瓷一厂李建峰起草。以上五章为主要章节。后五章编写任务较小,有些是现成的历史资料,由编辑人员收集、整理、编写,我负责综合。
草稿写出后,经禹州市总编辑室同意,曾三次请人修改、综合。前两次是在许昌和禹州,最后一次是在省会郑州。其间由于多种原因,皆无功而返。这三次请人改稿,大约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就在初稿编写告一段落,尚未定稿之际,编辑室人员有的因工作调动离去,有的回厂上班,有的经商在家……只剩我和苗留记两个人,后来苗留记又因事回厂,编辑室只有我一个人承担了既编辑又查证,同时还要登门请专家审稿,又要四处“化缘”筹集经费。可谓事事躬亲,里里外外一把手。特别是后期对全书的编排、综合、校对,誊写任务艰巨,其中有的章节不但修改任务大,而且还需进一步查证落实,一度使我步履维艰,头晕脑胀。《钧瓷志》初稿40余万字,修改后还有20万字。全书数易其稿,因无打印设备,全靠人工手抄。最后,准备向出版社交稿时,需要再次对全书进行审阅、校对,并要求字迹规范,其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书稿完成后,我和时任神垕镇党委书记的王方舟一起把书稿送交市委书记余喜秀,他看稿后批转邢明超副市长:“邢市长(当时任常务副市长)《钧瓷志》已定稿,需出书,很有必要,缺经费请解决……。”不久,邢市长批准拨款15000元,时任市财政局长和国强也签字同意拨款。可是时隔不久,《钧瓷志》的专款停拨,市里又通知把原书稿送市里再次审查。这样已经定稿的并经全国著名专家审定的《钧瓷志》稿,又在禹州市总编辑室里搁置了近两年。
两年后《钧瓷志》书稿,再次由我带回神垕,神垕镇政府打算让神垕镇的钧瓷厂家筹款出版,最终因筹集不到书款,出版计划再次搁浅。从此,《钧瓷志》出版一事,再无人问津……
出版《钧瓷志》是陶瓷界,特别是钧瓷界多年的愿望,如果就此夭折将会愧对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才给我们留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