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冯先铭的钧窑情
2012/1/30 22:56:48

第三节 冯先铭的钧窑情

 

冯先铭(1921-1993),中国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早年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他家学渊源深厚,受其父冯承钧(历史学家、翻译家)的影响,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上世纪四十年代应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整理、收购、编目和古窑址的调查鉴定等工作。几十年来,他跋山涉水,亲赴全国各地考察了一百二十多个城市的古瓷窑遗址,采集了大量的古陶瓷标本,并从全国各地收集与收购两万件瓷器,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三十多年来,他还焚膏继晷,致力于古陶瓷书籍的编纂和著述,曾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多种陶瓷名著,可谓著作等身。特别是,他和全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学者安志敏、安金槐、朱伯谦等一道,成立《中国陶瓷史》主编小组,编纂《中国陶瓷史》。从1975年发起倡议到1982年正式出版,共用7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黄钟大吕式长篇辉煌巨著,填补了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八千余年的历史空白,成为中国第一部陶瓷经典之作,实为功德无量。
在钧窑方面,他继1950年陈万里先生来禹州考察钧窑之后,多次来禹州考察,发表《钧窑诸问题》等重要论文,编《中国陶瓷史》时,他分工撰写唐、五代、宋的章节,对唐代花瓷与钧瓷的关系,钧窑的起始年代,钧官窑的性质,以及金元时期的发展状况等钧窑发展史上的重大问题,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如他说“钧窑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七十年代末期,在小白峪(实为神垕下白峪,作者注)村发现唐代花瓷窑址,窑址遗物有黑釉彩斑装饰的碗罐、拍鼓等,提示了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他还说:“钧窑创烧始于宋而不始于金。1974年至1975年,在钧台窑的发掘中,发现有‘宣和元宝’钱范,还有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和故宫所存器物相同。它提示,‘北宋晚期是钧窑的鼎盛时期。’关于钧台窑的性质,他说:“禹州城内八卦洞地方发现的宋窑遗址出土的标本证明,八卦洞窑是宋代烧造宫廷用器。”冯先铭先生,一贯治学严谨,考证有据。他这些在钧窑方面的学术观点,对钧窑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也证实了上述论点的正确性。
但是钧官窑的烧造年代,近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见解各异,冯先生在他的《有关钧窑诸问题》一文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遗憾的是从钧台窑址出土的标本还看不出这个发展过程的脉络。”
这可能是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可以看出冯先生对钧台窑考察的深入细致和他的远见卓识。
我对冯先铭先生过去只闻其名,未曾谋面。1977年冬,在神垕镇的下白峪村首次发现了唐代花瓷窑遗址,标本带去请他鉴定,他和李知晏先生(古陶瓷专家)一眼就看出是唐代器物,当他得知是在神垕钧瓷的集中产区内发现时,非常高兴,说这是一次重要发现。他说:“神垕是钧窑集中产区,多年来一直未发现唐代窑址,这一发现,对研究钧窑的发展史,将起重要作用。”我们带了两块唐代花瓷拍鼓残片,他看后就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初次接触,见他衣着整洁,温文尔雅,一派学者风范。以后,因为工作关系,接触逐渐多了起来,在长期的交往中,既感到他的学识渊博,又感到他为人之亲切,很愿意和他交往。上世纪80年代,他亲来神垕考察唐代花瓷和其它钧窑遗址时,到神垕镇《钧瓷志》编辑室找我们交谈。当他看到一块神垕下白峪唐代花瓷拍鼓残器时,提出要把那块标本带回北京,因收集的唐代花瓷标本大部分送人了,剩下这块是下白峪唯一的有代表性比较好的一块,冯先生提出要带必有重要用途,只得忍痛割爱,让他带走。到2005年,对神垕唐花瓷,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测试,向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