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历史的追寻——苗锡锦与唐花瓷
2015/3/16 11:20:58







  在清代陈浏所著《陶雅》中开始称花瓷为唐钧。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佐藤雅彦提出唐代的花瓷是钧瓷施天青色乳浊釉瓷的源头。那么,唐花瓷为什么会是钧窑之源、钧瓷之根呢?苗老先生在《中国钧窑考》一书中,从三方面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论证。
  第一,有窑址为证。花瓷最早记载始见于唐人南卓的《羯鼓录》,书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表述,明确指出花瓷的产地在河南鲁山。20世纪60年代,郏县黄道发现了唐代花瓷古窑遗址。在钧瓷故乡神垕始终未见唐代窑址,这就给研究唐钧的学者留下许多困惑。1977年,适逢农村兴修水利,神垕镇下白峪村在改造河田的施工中挖出了一个唐代窑遗址,残器有拍鼓、碗、罐等,釉色、斑点、形质与鲁山段店的钧瓷基本一致。为进一步验证窑址年代,残片被送至北京故宫博物院,由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李知宴鉴定,确认是唐代花瓷遗存,残片现由故宫博物院保存。
  第二,有考古发掘报告。2001年,北京考古学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神垕下白峪的古窑遗址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出窑炉遗址8个、澄泥池3座,出土了大批瓷器残片和窑具。这次古窑址考古发掘项目曾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掘报告中称:“窑址延续时间最长,产品质量较高,也最具有传统观念中钧窑的特点。”
  专家学者也认为,这个遗址出土的钧瓷和鲁山段店、郏县黄道的钧瓷同属一种类型,为钧瓷始于唐代找到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第三,用科技手段寻找理论依据。分相乳光釉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弄清唐代花釉与钧瓷分相乳光釉的关系,苗老先生2005年与山东省硅酸盐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刘凯民合作,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神垕下白峪、郏县黄道、鲁山段店出土的唐代花瓷胎釉的化学组成与宋钧进行了比较科学测试研究,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胎的化学组成看,3种唐钧虽出自3个不同的窑址,但其中的石英、氧化铝、氧化铁含量相当接近,与北宋早期的钧瓷胎也很相似。二是从本质上看,唐钧釉和宋钧釉具有相同化学组成特点,分散的液滴状分相结构的分相乳光釉,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类釉,其差别不过是所用的工艺方法不同,是非本质性的。三是从分相乳光釉的源流上看,继唐钧之后在同一窑区陆续烧制钧瓷、汝瓷等一系列分相乳光釉瓷器,是在唐钧的影响下发展演变出来的创新釉种,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苗锡锦简介:
  1930年出生于钧瓷故乡——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建国前参加革命,建国后在本镇工作40余年,曾任神后钧瓷工业公司钧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神后镇钧瓷行业管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平生酷爱钧瓷事业及钧瓷文化,参与了钧瓷恢复的全过程,不但对建国后钧瓷恢复和发展情况了然于胸,而且对古代钧瓷的发展历史也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先后收集古钧残片两万多片,编辑出版第一部钧瓷史上第一部志书《钧瓷志》。

苗锡锦作品《天球瓶》,现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1977年于禹州市神后镇境内的下白峪首先发现了唐代黑釉花瓷古窑遗址,为钧瓷“始于唐”在神后境内找到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并载入《中国陶瓷史》册;
2000年于禹州市磨街乡发现底部有“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字样的钧瓷残器,为钧瓷“盛于宋,发展于金”找到了实物证明;
2001年与山东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刘凯民合作,发现了唐花瓷同后世出现的宋元钧窑系分相乳光釉的源流和传承关系,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001年金秋编辑出版第一部钧瓷史上第一部志书《钧瓷志》
2002年1月与其子苗长强共同编辑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