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大师、著名钧瓷专家——苗锡锦简介
2011/4/14 21:35:42
苗锡锦1931年出生于钧瓷故乡——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建国前参加革命,建国后在本镇工作40余年,曾任神后钧瓷工业公司钧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神后镇钧瓷行业管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民间工艺美术家,《钧瓷志》主编。   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钧瓷的研究,参与了钧瓷恢复的全过程,不但对建国后钧瓷恢复和发展情况了然于胸,而且对古代钧瓷的发展历史也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有不少新的发现。   平生酷爱钧瓷事业及钧瓷文化,先后收集古钧残片两万多片,编辑出版第一部钧瓷文献《钧瓷志》、《钧瓷赞歌》。   作品1、世纪雄风大花瓶1999年5月珍藏昆明世博国中国馆.   2、千秋辉煌双龙瓶珍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3、获2004年全国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金奖   4、2006年5月7日与其子苗长强共同制作的和平友谊鼎陈列八达岭长城。   1977年,在禹州市神后镇下白峪发现唐代钧窑遗址,为钧瓷始于唐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2000年,在禹州市磨街乡发现底部写有“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字样的钧瓷残器,为钧瓷盛于宋,发展于金找到了实物证明。   2001年,与山东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刘凯民合作,发现了唐花瓷同后世出现的宋元钧窑系分相乳光釉的源流和传承关系,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 2001年的金秋,由苗锡锦主编的《钧瓷志》出版发行,《钧瓷志》的出版发行石破天惊,在国内陶瓷界迅速掀起了波澜,并确立了苗锡锦在钧瓷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当然,出版发行的背后是这位七旬老人司马迁修志般艰辛的一串串脚印……    苗锡锦  编辑出版第一部钧瓷文献《钧瓷志》、《钧瓷赞歌》。
    2010年,苗锡锦作品【天球瓶】亮相上海世博,并被绿宝石艺术陶瓷馆收藏。


      豆绿色的钧瓷香炉   1943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对苗锡锦来说刻骨铭心,父亲临终前凝视着家徒四壁的小屋,僵硬的手指着堂屋条几上那件正焚着香烟的豆绿色的钧瓷香炉,然后就撒手人寰。用今天苗锡锦的话说,也正是从那一刻让他刻骨铭记着一种色彩:莹莹玉玉的豆绿色。那种豆绿色映衬着窗外惨白的冬雪越发在苗锡锦幼小的心灵上烙上了印记。在那一刻,他猛然间意识到这种绿色就是家中下一顿锅里的粮食,是小弟身上的棉衣,是日后的妻儿,是今天大雅之堂的颗颗珠矶,是盛世里人们案头的陈设、收藏……   有位作家说得好:“人的童年大都有一个庄严的结尾,当一件事深深震动你的心,打一个筋斗不能把他忘掉时,你的童年就结束了。”苗锡锦则说:“我的童年严格地说连同少年就是在那场雪里结束的,但钧瓷那种莹莹玉玉的豆绿色却从此在我心灵的原野里扎下了根,没成想现在它居然亭亭如盖了……”   怀着对钧瓷那种刻骨铭心的挚爱,1949年,16岁的苗锡锦经神后区政府介绍,顺利地走进当时刚刚组建的人民工厂(即地方国营瓷厂)。一到人民工厂,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红红黄黄的陶土、花花绿绿的颜料、震耳欲聋的马达,还有炼石成金奇奇妙妙的炉火,这一切都使出身贫寒的苗锡锦感到空前的充实和亢奋,日后,在工作中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一件工作他都出色地完成。是年秋天,他便破格地提拔为厂技术组长,并被指派到钧瓷老艺人任坚手下协助工作。任坚是钧瓷界的一代宗师,拥有渊博的陶瓷知识及丰富的经验,并且人品也极好。任坚看苗锡锦聪颖,又能吃苦,就让他帮助抄写有关材料和配制钧瓷釉料。厂里举办技术课讲座,任坚就让苗锡锦坐在主席台上做记录,平时一有机会就派苗锡锦到外地陶瓷厂和陶瓷院校学习、交流。1953年,经任坚和厂党委推荐,苗锡锦被派往河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