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苗锡锦主编的《钧瓷志》
2011/6/16 20:30:30

      东风随着春归来,金霞洒着光辉去。
      苗锡锦的一本《钧瓷志》像是五月的火云染红了天;像是春天的雨洗净了地;它又像一块试金石,可以鉴别大部分有关钧瓷的误传和乱扯。我得到这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托在手上像是擎着作者一颗赤诚的心,使我从内心发出由衷的称赞;有了它,我才算得到了一把打开研究现代钧瓷之门的金钥匙;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迎着那高吐的东方火轮;我聚精会神的品赏着,披着那低绕断空的西方余晖。红的天、红的地,是因为《钧瓷志》历经十五年的艰难曲折,可称得“十五年磨一剑”,又在春天里降世,我才倍感今年的春天更加光辉灿烂。
      我追想缅怀已故千年的司马迁,他宁受宫刑的残酷惩罚,而不改历史真实之凛然气慨,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部《史记》,也留下了执着捍卫历史真谛的精神,同时留给人们永远对他的崇敬和感叹。
    《钧瓷志》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是,它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它客观公正的反映了钧瓷的产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应是一本很好的钧瓷史,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它资料翔实、人物事件具体、标本真实有据,是一本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他的问世使现代钧瓷研究者和收藏家,不再受市肆谣传之苦,无所事从,它专窑专瓷写志,在中国陶瓷史上尚属首例,对其它名窑名瓷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它的发行对禹州瓷业的发展和钧瓷的产业化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它的问世,实属前所未有,这才决定了它岿然独存的历史地位。
    谦虚无私的编写态度
    《钧瓷志》的编写,开始是政府行为,省政府有指示,地区行署有文件,县政府有行动,开始是组织团队编写,有晋佩章、柴宗义,工作因十年浩劫而搁浅。苗锡锦责无旁贷地独揽了千斤重负,并不遗余力地坚持工作,终于干完了一本众目暌然的史志。《钧瓷志》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是众多仁人志士的劳动总结。苗锡锦受到称赞时,他总是这样说:“没有政府的倡导,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几个厂家和钧瓷研究所的支持,乡亲的鼎力相助,凭我自己的才智和资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只能是拙笔代劳,付出些辛苦而已,他还特别提出晋佩章、柴宗义、任向东、李建峰、赵青云分别起草了五个章节”。这说明了苗锡锦谦和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彰显出了他进德修业的人格魅力。闫俊超在“序言”中这样写到:“苗锡锦同志为编写和出版这本书,不仅耗费了十多年的心血,而且在经济上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佩的”。闫俊超的评价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正因为他的无私奉献,才能客观公正的撰文。不仅如此,他还是民间专门从事钧瓷研究的人。他建国前参加工作。在任坚的人民工厂供职,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钧瓷研究,参于了钧瓷恢复的全过程,是这段钧瓷史唯一的一位见证人。1997年他发现了下白峪村唐代黑釉花瓷古窑遗址,为钧瓷始于唐找到了可靠的历史依据。2001年,他发现了有“钧州西吴里周家造至元七年”底款的残器,是钧瓷盛于宋发展于元的最好证明;2005年他发现了唐钧釉与宋元钧窑系分相乳光釉的源流传承关系。并经过山东省硅酸盐研究院测试得到了证实,这个发现填补了这项研究的历史空白。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写出一本旷日持久的史志。
    内容丰富而详实
    《钧瓷志》的内容共有十章三十八节,约173000字,图表二十六幅,彩图标本六十四幅。以钧瓷的产生、发展、继承、革新为主线,记述了钧瓷的生产地域环境、钧瓷工艺、钧瓷艺术、钧瓷生产、钧瓷销售、钧瓷研究、人才培养、名师业绩等。可以说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图文并茂,书的结构严谨不枝不蔓,文学语言的运用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所以读起来没有任何拖沓累赘之感,像读一篇科技散文一样轻松愉快。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