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水墨画的技法及类型
2014/12/20 11:32:24

    混水法

      青花瓷画中有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经常被画师采用,这种独特的渲染方法叫作青花混水,这种画法只局限于景德镇,在其他绘画领域并没有这样称呼。正是因为这种技法的出现,青花和水墨画更加的相似了,混水可以达到水墨画中均匀的层次,也可以达到写意晕染的效果,所以说混水技法的出现标志着青花水墨画的形成。研究青花混水对于青花水墨画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古籍《陶说》对“混水”一词这样描写:“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可见混水一词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其技法一直沿用至今。朱焱是当时江西巡抚的幕僚,有很多著作,在文学和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攥写《陶说》的时候,他参考经史子集中有关景德镇的文献,考察当时的瓷艺师傅,结合实际与理论结合写成了《陶说》。可以得知朱焱在《陶说》中明确混水的写法是有理有据的。而今天的景德镇是有地方方言的,当地画师与人交谈时都称呼混水(fen sui),随着这样的叫法和流传,大多数人叫青花混水都称呼“分水”了。
      青花绘画据考证有700多年历史,从元代到今天,青花绘画方法一直在丰富。通过历代青花瓷图片对比,不同朝代不同年代呈现了多样的青花瓷器。明清最具特色的就是出现了混水技法,《陶说》记载:“青花圆器,一号动累百千,若非画款相同,必致参差,难以识别。故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从中可以看出,青花圆器已经开始分工明确,勾线和渲染开始分开作业。元代到明代初期,大部分青花都是通过毛笔直接勾勒踏笔,绘制画面。在元代国外的订购和蒙古族的喜好几乎都是以图案为主,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画面内容和画法。圆器是通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和底部,往往要装饰二方连续的图案或四方连续图案,这些纹饰就必须用线条进行勾勒。到了明代,随着汉文化不断的影响青花瓷,元青花这种满构图图案花纹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民的需求。从官窑到民窑,思想得到解放,青花瓷画丰富起来,尤其是民窑,所画的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形象生动,抽象概括。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画大量的用运了青花混水,例如远山用青花混水画法,有一种烟云漂浮的感觉,意境深远,人物和花鸟颜色显得更加细腻清爽。青花混水的出现增加了青花瓷的表现力,使其更加抽象概括,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花料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混水的效果,优等青花料在泥坯上用混水表现,烧制成瓷后,呈现出青翠色,透过釉面清澈见底,釉面光泽且颜色亮丽。而差等的青花料烧制后,犹如泥塘浑浊不堪,青花料颜色暗淡发蒙,所以选用上等青花料是绘制青花水墨画的必要前提。罩在青花料上面的釉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混水后不罩釉面,烧成颜色呈黑色,往往青花料和石灰釉(青白釉)的结合最为贴切,温婉如玉,清澈见底。按道理,白釉最能体现青花的颜色,但是烧成后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没有生机。笔者认为,青花料发色属冷色系,青白釉呈淡青色也属冷色系,二者最能融为一体,所以青花料和青白釉是最好的搭配。 
        混水的画法也很讲究,混水的毛笔都是羊毫制成,吸水性好。这种笔不同于普通毛笔,笔尖和笔肚有一个弧度,样子像鸡头,所以称作鸡头笔。鸡头笔笔尖垂直坯体的时候,水就会顺笔尖流在坯体上,手指挤压笔肚,力大力小会影响水流的速度。茶叶水量混入青花料的多少决定了青花的浓淡,而茶叶水的浓淡也决定了混水时笔尖带动青花料的快慢。当鸡头笔平侧时,浮在泥板的青花料又会被吸入笔中,泥板是有厚度的,大面积的水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