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沉淀于一个人的绘画——余春明艺术对话
2017/10/11 18:01:50

      【对话人简介】
      余春明:著名旅美画家。1982年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任教于江西大学,1996年受邀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大学讲学,后定居美国。现任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
几十年来,无论身处东西方,余春明教授对中国民居文化情有独钟,持续走遍全国各地考察古民居,完成专题速写三千余幅、专题画作数百幅,被业界誉为“中国民居文化集大成者”、“中国民居系列绘画第一人”。近年来,余春明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专题画展数十次,作品受到艺术评论界高度关注与国内外收藏机构、个人的追捧。中国美术馆、美国史丹福大学图书馆、日本长崎市美术馆等世界有影响的收藏机构,以及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英、法、德、日等国的私人收藏家都先后收藏了他的画作。美国邮政当局两次将他的油画作品印制成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首日封。
      吴树: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资深记者。

      自诩一生与画有缘,不经意间结识多位风格迥异的画界大师,皆因先识其画,后识其人,唯有认识余春明先生是个例外。
初见面时,只知道他是一位非常了得的中国明清外销瓷收藏家,历经十年,在海外购得此类珍品上百件,算得上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佳士得的常客。但在国内收藏圈内,此人居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有点鲜为人知,这在当今中国收藏界可谓“非常态”之士。
      再次与春明先生见面是去南昌大学讲学时,他作为南大美术系教授、博物馆馆长负责接待我,此刻方知他另有一重身份——旅美油画家。于是,在一间百来米的半地下室里,我第一次走进他厚重、寂寥的“小世界”——一间间拥挤的民居、一爿爿古老的村落、一扇扇或敞或闭的木门、一条条或明或暗通向知名不具的裂缝与小路……

 
余春明画室
      我意外地抬起头,凝视了春明先生良久——不似早年我因喜欢油画《父亲》于重庆美术学院采访毕业生罗中立时,满目满耳都是那位同龄人对巴蜀生活的捕捉与感概,也不似我访问同宗前辈吴冠中先生时直面画者的愤慨与执拗,更不似我因《刻经》而与画僧史国良对酌时那般香火缭绕、阿弥声声——这位面呈古铜色、一脸“苦大仇深”的汉子少语到近乎木讷,若非那一对躲藏在深度近视镜片后面的瞳仁不时闪现对满室画作的自信,我是断然不敢将这人和这画搁一块儿想了。
      于是乎,这以后,便有了我们长达两年的读画与对话——关于绘画艺术、关于文化基因……
      老屋子·不归路
      冉冉岁月在画家(余春明)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迹——每一次运笔迟涩凝重,似乎遇到强大的阻力,即使看似轻松的直线,也无不震颤掣曲、逆笔而行。当这种东方特有的笔法与梦幻的造境融为一体时,历史与神话般的意味油然而生,魔法般的笔迹仿佛追随着赫西俄德之路。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著名美术史家
      中国民居绘画有别于一般风景画,它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绘画。全中国范围内整体表现民居的外型、环境与内涵,除余春明外没有第二人。
——周鸿翔,美国UCLA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迄今为止,在人居关系的把握上,还没有哪位中国画家达到余春明的深度和广度。经过20多年的执着探索,质朴和技巧、写实和写意融合无间。
——舒建华,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
      余春明的画是跨越东西方艺术的桥梁。我在这里做了二十多年画展,每个月都要做三到六位艺术家的展览,全世界的画家我看到很多,还没有一种风格像余先生这样的绘画形式,十分独特,给人很深的印象。
——葛士嫚(M.Grossman),美国斯坦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