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的首选——印泥盒
2015/12/7 18:10:06

 
工艺美术师雷慧仙作品《粉青印泥盒》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古人讲诗书画印,表面上印放在最后,似乎最不足道。可是诗要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达,书法作品可以没有画,画上也未必非有书法不可,但印,大家都少不了。现在你向书画家求字求画,书画家婉拒,也常常祭起“不好意思今天没带印章”的大旗。看来,印的实际作用,其实是要排在首位。
    印的使用,离不开印泥,有如墨之于笔。而印泥的用量其实微乎其微,一张画画上三五天,印章有时只需一枚,就算盖上十枚八枚,真正的用量,也不值一提。于是印泥的存放就是个大问题。
    古人发明存放印泥的器具,就叫印盒,又叫印泥盒。现在书画家也将印盒称之为装印章的盒子。 
    古代文房之中的很多器具,其实没有固定的材质,哪种好哪种不好,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偏好。比如笔筒用金属的还是竹的或是瓷的,很难有最终的定评。但印泥盒不同,因为它有非常实际的存储功能,这种特定的存储对象,要求还不低,所以实用变成了第一要务。
    印泥盒以瓷质,无疑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为什么印泥盒要用瓷,还得先从印泥说起。 
    我们现代办公还经常要盖印,常用的是在铁盒里一块圆形的海绵,吸满了红色的液体颜料,印章印上去,就沾上红色,再盖到所需的文件上。其实古代盖印的原理,与此并无不同。只是盒里面的,不是海绵而是印泥。
    类似的方法,西方也有,如摁个手印,但印泥却完全是中国人的发明,并且发展成为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
    印泥最早的发明,要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作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浸湿,压在简牍外封口的部分,再把印盖上去,叫“封泥”,我们现在看美剧,经常还可以看到类似的一幕:写好信,封口处压上火漆,印盖在火漆上,以示密封。可见最早的印泥与现在的印泥无论材料制作和用途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封泥的泥丸,不需要特别的储存器物。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


   
封泥
 
火漆
    隋唐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成熟,简牍退出历史舞台,封泥自然也无用武之地。不过印章的使用却没有停止,为了能在纸上直接加盖印章,人们改用水调和朱砂,钤盖于纸上,这种水印泥就是现代印泥的雏形。不过这种方式,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不易久存。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百年。
直到元代,人们便开始用油调朱砂,才逐渐克服了这个困难,也逐渐发展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印泥。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又演化出诸多印泥品种,使用的材料与颜色也逐渐丰富,甚至有黑色、蓝色、白色,金色。但总体而言,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朱砂和蓖麻油 。
    所以,盛装印泥的印盒所使用的材料,就与此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观赏传世的印盒,就可以看到古人在材质上的尝试:竹、木、牙、角、金属、漆、晶、玉、石、陶瓷都有传世,甚至到现在还出现了用塑胶制作的印盒。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放弃其他材料而最终选择了瓷?
    竹质印泥盒
    文人爱竹,材料又极易取,所以古代文房器物中,竹质的很多。以竹制印泥盒自然是不可少。竹制印泥盒多用贴黄和竹根雕刻工艺(严格说来,贴黄不算全竹材质)。他们共同的缺点,就是时间长了易糟朽,又因为印泥的主要调和剂为蓖麻油,油长时间与竹子接触,油易流失,导致印泥干燥,有伤印泥品质。
 
贴黄印泥盒
    木质印泥盒
    古代有用硬木做印泥盒,但硬木其自身就含油,且木头长时间使用也会糟朽,也不宜使用。
 
木印泥盒
    牙质印泥盒
    主要为象牙制作,因为象牙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会氧化发黄,还易开裂。就算是有印泥的油在其中养护,也只能顾及一时。 所以也不利于印泥的保存。现在当然更不能用,象牙已受国际的保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