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旧藏宜兴窑紫砂陶器欣赏
2016/2/23 15:48:38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宜兴窑制品将近400件,其中属清宫旧藏者所占比例很大。这些宫廷紫砂包括茗壶、茶具、文房清供、花盆等器物,世间罕见,外界绝少看到。他们的制作技艺代表了紫砂陶艺的最高水平,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无人能及,与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众用品有着天壤之别,也高出社会上一般的文人用器。
 
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明晚期,通高13.2cm,口径7.6cm。清宫旧藏。
壶为紫砂胎,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壸门足。通体髹红漆,雕山水人物纹样。壶体四面开光,内刻单线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分别雕刻松荫品茗等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刻龟背锦纹。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作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壶底髹黑漆,漆下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
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见,而以名匠时大彬所制紫砂器为漆器胎骨者,仅见这一件,实属珍贵。此雕漆壶款识的发现无疑为这类风格的雕漆提供了断代的参照依据。
 
宜兴窑“邵邦佑”款紫砂珐琅彩壶,清康熙,高9.7cm,口径8cm,足径7.4cm。
壶圆形,平底,浅圈足。流及壶柄已残缺,壶盖保存完好。深栗色砂泥,细润光滑。壶身与壶盖以红、黄、绿、蓝等色珐琅彩描绘山石花鸟,纹样精细,生机盎然。器底以遒劲规整的楷书馆阁体书:“乙酉桂月臣僧宝诚进邵邦佑制。”从此壶丰挺饱满的造型、纹饰的布局、双犄牡丹的画法等几方面分析,其具有康熙朝瓷器的典型特征。康熙中期以后,宫廷开始尝试在宜兴紫砂茶具上画珐琅彩。清早中期的乙酉年有顺治二年(164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个年份。顺治朝还没有出现珐琅彩,乾隆朝已经不见双犄牡丹的画法,因而此壶的绝对生产年代应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宜兴胎珐琅彩是由宜兴提供紫砂素胎,于宫中造办处画彩烧成的。康熙末年制作的一批宜兴珐琅彩茶壶和盖碗均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壶形制古朴,轮廓周正,色彩淡雅,为故宫博物院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兴胎珐琅彩茗壶。
 
宜兴窑紫砂柿蒂起花扁壶,清雍正,高8.1cm,口径8.3cm,足径6.4cm。
壶阔口,圆肩,扁腹,短直流,粗环柄。盖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纹。浅赭色调砂泥,布满白砂点,砂泥颗粒较粗,但粗而不涩。浮雕的柿蒂纹具有典型的晚明风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壶和宜兴窑址出土的残器中多有柿蒂纹装饰的壶流或壶盖。此壶浮雕的柿蒂纹周边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洁素雅的壶体增添了圆雕的神韵。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清雍正,高11.5cm,口径12×9cm,足径8×9cm。
壶直口,略呈长方形。器身方中见圆,圆中见长方。弯流,方柄,壸门足。出沿式盖,方亭式钮。壶为紫砂内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绘画。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盖上则大部分脱落。壶身四面所绘内容为山水楼阁图,壶柄和流上绘制梅花。
以漆髹饰紫砂壶始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吸收了漆画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将壶体装饰得金碧辉煌。
此壶造型大气,构图饱满,描金漆画精美异常,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是故宫博物院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绘壶。  
 
宜兴窑紫砂端把茶壶,清雍正,高7.5cm,口径7.6cm,足径7.5cm。
壶圆形,短颈,圈足。口、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细腻光润。雍正时期宜兴窑向宫廷进贡的紫砂壶多是以造形、泥色取胜的素壶,光素古朴中更能显示出紫砂壶肌理的自然之美。
 
宜兴窑紫砂圆壶,清雍正,高8.5cm,口径7cm,足径7cm。
壶敞口,直颈,鼓腹,下部略收,圈足,盖微鼓,圆珠钮。口、足、盖上的三条弦纹线条流畅,壶流弯曲有致。砂质坚实,深紫色砂泥中掺杂细密的黄砂点,看似很粗,抚之极细。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