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场坊”,让人想到老瓷厂
2011/4/25 21:20:42
“田子坊”,寻常里弄变身艺术街
在上海莫耶控股有限公司、莫耶艺术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CEO牟文建的印象中,“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先驱”。“田子坊”与创意产业搭界的时候,牟文建当时还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创造他发稿量第一的佳绩,所以一些情况并非亲历,而是听闻。
其实,在上海的老地名志上是找不到“田子坊”的,它只是上海一条极其寻常的弄堂----泰康路210弄。这里原来是打浦桥区一个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集市。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对这里的路面进行了重新铺设。
路面改观并非是210弄马路集市搬离后重焕光彩的根本原因,这里面与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的进驻密不可分,是这一小小变化分拉开了这条弄堂艺术街的序幕。之后,知名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人先后设立了工作室,一些工艺品商店也纷给入驻,使这条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弄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陈逸飞、尔冬强等人看好210弄,原因在于这里有一批废弃的老厂房。这些,在艺术家眼里成了上天的恩赐,他们对老厂房进行了主题不变但又个性鲜明的改造: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让人在这种环境下谈论着艺术的创造,灵感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2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
2005年4月,上海市举办了“首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授牌仪式暨项目推介会”,为包括“田子坊”、“8号桥”、时尚产业园、“M50”等在内的18家集聚区进行授牌。自此,由一条寻常小弄变身而成的“田子坊”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被媒体称为视觉产业的“硅谷”,是一个文化创意基地,一个历史和现代、人与环境、形态和功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育、多元文化共处的国际化社区。目前,“田子坊”入驻的企业和商铺有162家,有17个国家和地方的人士。其中,艺术设计工作室29家;工艺品、画廊58家;古玩商铺65家;酒吧、咖啡馆、娱乐业10家,就业人数780余人。
“田子坊”的变身并非偶然,它有着很深的“舶来印痕”。同济大学博导阮仪三教授称之为“上海的‘苏荷’”(在美国,“苏荷”是新兴文化产业在淘汰的工厂仓库上崛起的代名词),呼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加以保护。
无数次往返于上海与景德镇之间,牟文建平时特别喜欢在闲睱时穿梭于景德镇那极富人文历史的老街里弄,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攀谈。在他看来,景德镇如果发展创意产业,有着太多的老街里弄比“田子坊”更具优势,这些老街里弄在原貌上别具有格,而且大都与陶瓷工业密切相关,文化氛围极浓,只要加以适当改造便可,这对入驻者而言是投资少见效快,而对外来游客而言又极具吸引力,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两者结合之下,更容易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