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千万元可买大师称号
2013/1/29 13:11:58
时隔一年多时间 ,当《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重访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这里一切如旧。这个国营的事业单位,办公楼畅行无阻,却没什么人气也不见工作场景,只有当游客走进瓷器展厅想要购买时,销售员会开灯并礼貌作答。
与上次不同的是,1号展厅中刘伟的瓷器前,原本标有作者、职称和价格的牌子不见了。两个月前,刘伟被评上“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身份的变化意味着作品涨价。销售人员说:“网上已经公告,但刘大师证书还没有下来,目前价格还没有调整。等证书发下来,牌子上的职称和价格都要调整。”销售人员还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有些作为政府经常采购的公务用瓷,如大小为100件(注: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容量单位,但并无统一规格,150件一般高约33厘米)、150件或200件的瓷器,不会因为变成国家级大师而提高价格。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地方,在职和退休的国家级大师(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有11人,在职的江西省大师7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8人,如今“国大师”(国家级大师)又添一翼。在记者参观的半个小时内,就有一位买家连看都不看一眼瓷器,开口便问:“哪个是国大师的瓶子?”
买大师,出价一千万元?
在一个全民收藏的时代,当耳朵替代眼睛成为审美利器,“国大师”三个字仿佛成为金字招牌。景德镇一地,陶瓷从业人员至少有10万大军,六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加总不超过30人,多少人正盯着“大师”头衔;通货膨胀、物价高企,艺术品既能欣赏又可保值,多少人盯上了“大师”瓷器;政府礼堂、会务宴客、办公礼品甚至雅贿也要瓷器,行政机构和官员也瞅上瓷器。名利双收的驱动下,近年来,每次国大师评比,似乎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第六届大师评比刚刚结束不久,坊间就传出“花1000万元买大师”的说法。
“以前还送送瓶子,现在要送现金的,光送瓶子,评委谁要啊?”毕业于湖北美院到景德镇做瓷器的80后艺人小李说。
“我估计1000万元包括制作申报材料、来往北京和景德镇的费用,还有走走关系、请请老师朋友的费用。”一位已经评上国家级大师的景德镇艺术家表示。
1000万元,这个数字听来令人咋舌,但《艺术评论》并非头一遭听到“买大师”的说法。2011年在杭州采访时,两位在不同项目分别评上国家级大师的艺术家就感慨地说起,早几年的大师评选是很严格的,从第五届以后就越来越复杂,有人为干扰的现象,有的大师根本就不配当,业内都知道某人的“大师”头衔是买来的,而一些还没评上“国大师”的“省大师”就有很强的商业运作,身价千万元,评上了“国大师”更不知道要怎么样了。
身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之一的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秘书长、陕西耀州窑非遗国家级传承人孟树锋就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直言不讳:“个别大师的确是滥竽充数,靠走关系的。在我们评比的过程中,有些评委评上的被拿了下来,没评上的又被弄上去了。评第五届大师的时候,公示名单上没有的名字,到了最后公告和发证书的时候就有了。这些怎么解释?不良现象确实存在,但仅仅是少数,可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评大师,作品占分仅1/3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的家中,《艺术评论》记者见到他工作室中完成到一半的双千件的粉墨彩瓷缸《曲阜三孔》。七年前,他参评第五届大师时的原件现存于景德镇珠山官窑博物馆,他想复制一件留作纪念,但身为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并兼任多种职务,使他很难长时间创作。谈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