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传家老字号“孙荣记”至今老字号“孙公窑”
2011/6/16 20:47:13

                           
    2000年夏天,瓷都街头热浪袭人,花伞、短裙和光着膀子拉瓷坯的农民工,像两个极端的符号,贴在这座江南古城的大街小巷。和他们一样感到燥热的,还有一个日本商人。他几经周折,找到孙公窑的传人,想以100万人民币买断孙公窑的经营权,但被拒绝了。拒绝他的,是孙同鑫、孙立新父子。
    孙公窑为何让一个日本商人愿掷万金收购?它又有着怎样的身世?孙公窑是老瓷号孙荣记的江湖称号。他的创办人9岁来瓷都学艺,17岁独立门户当老板,历经战乱瓷号仍昌盛不衰,成为一个陶瓷世家。它像一颗星,与其它星辰一道,构成了晚清、民国年间景德镇瓷业的天空。顺着星辰的亮光,我们探寻着这颗星背后的故事……
    苦孩子
    事情要从丰城一个偏远山村说起。
    这是一个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叫下房孙家。不远处有个煤矿,当地有不少壮汉在煤矿里扛活,尽管有矿,有挣钱的力气,但仍旧无法改变小村贫穷落后的困境。1883年,孙荣记瓷号的创始者孙洪元就出生在这里。时隔一个多世纪后,省工艺美术大师、孙洪元的孙子孙同鑫带着家人到下房孙家寻根时,仍旧能感受到小村的贫穷与落后。
孙洪元有个哥哥,一家四口,全靠父亲务农养活。在孙洪元3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故,母亲独自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并从此守寡,没有再嫁。
    孙同鑫回忆说:“曾祖母是个乐观、质朴和勤劳的人,在他的丈夫去世后,她靠种菜卖菜养活着两个孩子。”在孙洪元9岁那年,家里已经十分拮据了,连给孩子挣口饭吃的基本“理想”都难以实现。
在这个节骨眼上,孙洪元的母亲做出了一个决定,送孩子到景德镇学做瓷器。她当时听说丰城有许多人在景德镇业瓷,有些人不但能学到一门手艺,而且还发家致富了,她还听说,学徒包吃包住。她认为小儿子性格较外向,倔强,出外学徒比较好,决定让小儿子孙洪元去。
    在那个年代,从丰城到景德镇,大多走水路,通往景德镇的船有两种,一种是客船,一种是货船。因家里实在拿不出一点盘缠,孙洪元就偷偷地扒着一艘货船半浸在水中的后舵上,全身浸在水里,跟着船一起出发了。这些,送行的母亲都偷偷地看在眼里,儿子的此行福祸难料,坚强的母亲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她真心地希望孩子能好好地活下来,仅此而已。
跟着船游了不久,船老板发现了孙洪元,把孙洪元拉上了船,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孙洪元说了家里的情况,恳切地对船老板说:        “我家里实在养不活我了,我想到景德镇当学徒。”
    看着孙洪元这么小,船老板很同情他,没有把他赶下船,不仅把孙洪元带到了景德镇,而且把他介绍到一家姓孙的陶瓷作坊里当学徒。
    当接到孙洪元进了一家陶瓷作坊当学徒的消息,他母亲高兴地哭了,一颗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随着儿子有了着落而落下。这些事,都是孙同鑫从祖父、曾祖母那里听来的。孙同鑫说:“正是曾祖母当初的那个决定,让祖父找到了那根改变命运绳索。”孙同鑫的曾祖母活到了90多岁,当她生命走到最后一刻时,十分淡定,也没有仍何征兆。她只是坐在床边跟孙同鑫的母亲说: “我要走了”,然后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来。
    学艺
    9岁,正是人的一生中,享受天真浪漫的童年的时期,然而,因为家庭的贫困,让孙洪元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传奇,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在心理上有些早熟,也印证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因为年龄太小,孙洪元所在瓷行的老板与孙洪元约定,学徒期为6年,不发工资,老板只提供饭和菜金。孙洪元学的是拉坯。拉坯既要有技术,还要有一定的体力。孙洪元年龄小、个头小,刚学徒的时候,老板和师傅都不让他碰瓷土,甚至师傅在拉坯的时候,都不让他看,只叫他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