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谈耀州窑
2014/10/10 22:31:41
在第12届中国西部文博会陶瓷展区,记者邂逅中国耀州窑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简短交流后,这位带着些西北口音的陶瓷名家带着记者观赏了展厅中的钧窑、汝窑、定窑、龙泉窑、唐三彩、南北宋官窑青瓷、骨质瓷、宜兴紫砂等作品,并一一道出自己的观点,从中不难看出他数十年来对全国陶瓷界的整体观照。“非遗概念出现之前,耀州窑就已经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国家试点项目了,当时一共选了18个项目,陶瓷唯一选了耀州窑,可见耀州窑的重要性。”孟树锋说。
1955年,孟树锋出生在陕西铜川的“千年瓷镇”陈炉镇,祖辈都是当地制作耀州陶瓷的艺人。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孟树锋自幼就随爷爷、父亲学习。上世纪70年代,陶瓷科学家李国桢受命恢复耀州窑的传统技艺,孟树锋正巧在当地瓷厂做小陶工,被李先生一眼看中,选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耀州青瓷的恢复工作。
1976年,孟树锋考上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这是他从事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在古陶瓷研究还是文化修养上都有很大提高。孟树锋回忆,胡献雅教授课外补教他古文诗词,刘新园先生特别关照他的古陶瓷学习,老师梁任生曾亲自带他去看戏,看似与陶瓷无关,却让他对陶瓷纹样里的刀马人形象有了感性认识。
1980年,孟树锋学成毕业,学校有意留他任教,他毅然决然扛起铺盖回到了家乡,硬是在自己家门口做起耀州窑系的陶瓷来。“在景德镇学的东西是和当地的教学和环境相符合的,回到耀州后,我发现虽然两地相差1000多公里,但地理环境、原料和工艺差异都很大,除了在设计理论和美学思想上沿用了在景德镇学到的东西外,其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摸索、克服。”
为了恢复耀州陶瓷,孟树锋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自费徒步游学,寻觅宋代名窑踪迹,走遍名窑产区,学习了解南北方各大窑系的历史文化、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经过10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努力探索,终于将耀州青瓷传统的烧造工艺、刻花工艺、制瓷工艺技术结合,完成了一件件耀州青瓷精品,在耀州现代民间蓝花器、黑釉器、铁锈花盘、碗、罐上也有新的突破和创造。
2007年,孟树锋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也是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一位传统陶瓷全能大师。同年,经文化部批准,孟树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千年烧造史 工艺曾失传
美术文化周刊:自古就有“南有龙泉瓷、北有耀州瓷”的说法,请谈谈耀州窑的历史和发展。
孟树锋: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位于西安以北100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耀瓷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有1000多年的连续烧造史。耀州青瓷在唐代曾是中国陶瓷的集大成者,其产品和作品包容了当时流行的“南青北白”以及黑瓷、花瓷、黑釉彩瓷、绞胎瓷、唐三彩等所有瓷种。五代时,耀州瓷曾经是最早的皇家用瓷,它首创满釉裹足的支钉烧法,以烧造单色青瓷为主。我的研究认为青瓷的高峰应该是在五代,为此我著有《五代耀州青瓷史论》,并在国际古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上做过演讲,虽是一家之言,但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赞同我的观点了。
到了元明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耀州青瓷日渐式微,逐渐消亡。龙泉窑、钧窑等历史名窑,虽然在时代的变迁中有起有落,但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亡。而耀州瓷从元以后彻底消亡了800年,虽然明代有铁锈花和黑釉,清代有蓝花和黑白釉,但和耀州青瓷是完全不同的。直到1977年李国桢先生在陈炉镇把耀州青瓷重新恢复后,失传800多年的耀州窑炉火才重新被点燃。
美术文化周刊:耀州瓷的工艺特点是什么?当代耀州青瓷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