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韩瓶”小考
2023/9/15 17:12:02

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的东云村,水阳江畔,有一个叫西窑冲的地方,是经年累月冲积而成的山、河之间的扇形洼地,洼地两边坡丘上连绵不断散布着众多古窑场遗迹,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宣州古窑址群的一部分。窑址表面有大量的瓷片堆积,最多的是四系、双系或无系的平底罂、瓶类的残骸。这些瓶高矮、大小不一,制作粗犷,大多身筒修长,束颈、環口,有半施青黄釉、黑褐、酱黄釉等缸胎器(器内荡釉或无釉),也有仅涂抹深色浆水类或素胎炻器;多深赤、褐、棕色缸胎,胎质坚硬。伴出的还有搽钵、长筒型小罐、小碟等器物。
 
图一 窑址和窑址上采集残器及标本
学界通常把此类器制瓶子称为“韩瓶”,其烧造历史的时间跨度较长,约集中在北宋至清代早期。地域分布广。
宣城市地方史志里,也常提及一种名为“岁(贡)官瓶”的古代酒容器,产地在东门渡窑以东的古慈溪(目前宣州区狸桥镇东云村、卫东村的全部和慈溪村的大部分地区),即现在宣州区狸桥镇慈溪村慈溪西山一带。而慈溪和西窑冲一带却恰好发现了大量这类青釉環口瓶的生产遗迹。
 
图二 窑址附近出土的代表性器物
西窑冲这类大规模生产的长筒式瓶,其生产年代、目的和背景是什么呢?“韩瓶”是否就是文献中所提的那种“岁官瓶”?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作考究:
1、史志中的线索
宣州窑是安徽皖南的重要窑场,窑址集中位于宣州区水阳镇、狸桥镇,和芜湖县的东门渡。唐五代是极盛时期,宋代中晚期开始衰落,明代继续烧造。最早记录有宣州窑线索的应该是明代《宁国府志》:“今东门渡古称符里镇,相传许旌阳游山南,于窑傍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陶皆出铁符之东”。
光绪《宣城县志》也提到“符里镇……宋建中靖国元年,监宣州酒税左殿直、洛阳柴巽创建真符观。镇之东为东门渡,旧为焦村市,有屯师濠堑。”
表明:一、符里镇东门渡以东可陶,也就是可以烧窑;二、符里镇监宣州酒税,且有屯师。史料上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为需求量都有了。发现的宣州窑生产“韩瓶”的窑址大部分即分布于东门渡窑以东及以南水阳江畔。
明代嘉靖《宁国府志》(卷之五表镇纪)载“由岭而北曰长山慈溪出焉,今岁陶官酒瓶于此”。光绪《宣城县志》(卷之四山川三)载:由岭(北隅岭)而北曰长山慈溪出焉,岁陶官瓶于此,西为紫峰山稍北为西窑冲旧名莫家巷(48-49页)。这两处史料可以推断慈溪产官酒瓶,慈溪即目前宣州区狸桥镇东云村、卫东村的全部和慈溪村的大部分地区。西窑冲位于慈溪,也是其中窑址密集分布之地。那么由此就可以推断,位于东门渡以东地区地区的慈溪,其大规模的窑址就应该是古籍上的岁官瓶产地。
2、位置和地名的佐证:禁碑
在西窑冲有一个叫禁碑的村庄。禁碑为康熙三十三年立,毁于本世纪70年代。光绪《宣城县志》(卷之四桥梁二十四59页)载“慈溪长山禁挖沙土碑略案碑康熙三十三年,邑令薛君履勘,得慈溪西山系郡城护卫,且附近坟宅甚多。近因无赖搆引芜湖钢坊硃店,挖盗红沙红土,供泥灶矾红之用,致伤龙脉。士民李凤阁等呈吁制抚各宪请禁,委系实在情形,应申请永远斥禁,并给示立石。”
光绪《宣城县志》(卷十六懿行二十八)中记载“李凤阁字公敕,号云峰……其尤著者,慈溪西山一带,北连大河,周围水口盘结,郡北地脉上产沙泥,可供钢坊泥炉、硃店矾红之用。康熙年间,芜邑有射利者串里奸挖掘搬运,致损郡城护卫以及坟冢村基。凤阁于康熙三十三年首呈督宪傅公,请示严禁。督抚府县往返委勘,祥准勒石,计费不下五六百金,凤阁独立任之,至今获保无虞,莫不颂其遗泽。”
由此推断:西窑冲的禁碑村位于史料中的慈溪西山(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