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艺大师何道洪的紫砂之道
2011/11/1 21:50:59
一场“紫砂黄金梦”,引发了前几年紫砂行业的疯狂、失序、失控。从业人员从几千人激增到超过3万人,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伪品、劣品、滥品充斥市场。“疯狂劲”过去,紫砂价格曾一度跌入低谷。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看来,经历一场“价值回归”,把反常的超高价位拉回到正常价位,还原紫砂的本来面目,这无论对紫砂从业者还是广大“壶迷”都是好事。
壶贵三品:名品、精品、孤品
何道洪被紫砂业内认为是继壶艺泰斗顾景舟之后又一位实力派大师,是当代紫砂艺人的领军人物。他的壶这两年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拍价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
根据雅昌艺术网数据统计,2008年至今,各拍卖公司上拍何道洪紫砂作品125件,成交96件,总成交额6577.6万元。其中最贵的一把壶是今年6月21日长风拍卖拍出的“集思壶”,成交价747.5万元。
拍卖场的规则是,精而稀为贵。何道洪的壶能拍出如此高价,奥妙全在“精”、“稀”二字。
作为一位技术全面的紫砂艺术家,何道洪擅长光素器、筋纹器等,创作题材以“松、竹、梅”最为出名,风格敦厚、有张力。在紫砂界,除了技艺高超,他对精品的不懈追求亦为人称道。
熟悉他的人说他的壶年产量最少,一年只制2-3把壶,但件件都是精品,可谓“千金难得”。而且,他的作品都是孤品,绝不重复。
1988年,何道洪的力作“大松竹梅壶”被港商高价收购。多年之后,又有台商要求复制一件,并许以高价报酬,但他拒绝了。他说,原因有二:一是真正的艺术品是独一的,不能随意复制,否则就是对收藏家的一种侵害;二是艺术不能为利所动,以金钱为目的很难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曾经有人给何道洪出过一个“好主意”:向世界品牌学习,寻找“代工”,只要“代工”的作品达到了何道洪的标准即可。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还省却了藏家等待,两全其美。但何道洪对此嗤之以鼻,几十年来,他做壶都是亲力亲为,从不懈怠。即使是继承了“何氏风格”的两个女儿的作品,他也绝不会刻上自己的印章。
“现在很多人觉得壶难做了,卖不出去了。其实,道理没变:首先,壶要精,要功底好,还要创新;其次,壶不能滥做,所谓的名品、精品、孤品,热爱紫砂、嗜爱茶壶的,怎么能不收藏?”何道洪说。
紫砂国礼送日本首相
何道洪可以说是年少有成。他1943年出生在宜兴丁蜀镇,16岁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他有幸得拜“紫砂七老”中的两位为师。他先和王寅春学习制壶和雕塑技艺,在圆器、方器、筋纹器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此后又投在裴石民门下,重点学习花塑技艺。他30多岁时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取形摄神、浑厚古朴”的何氏风格。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邓小平于当年10月22日出访日本——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日本。当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福田纠夫的一套紫砂茶具,正是出自何道洪之手。
据何道洪回忆,1978年立秋后不久,国务院派人来宜兴挑选紫砂茶具。由于出访时间紧迫,国务院工作人员只能从现有的茶具中挑选。可是,他们挑来挑去,始终没有找到“一见倾心”的茶具。
宜兴紫砂工艺厂领导将他们带到制作现场。此时的何道洪已经是一名辅导员,正在指导徒工做壶,旁边摆着一套由他设计制作的“十一件梅桩茶具”。
这套茶具由一把壶、五只杯子、五只托盘组成,十一件全以梅为形,仿佛是一片梅花盛开,生机勃发。
前来挑选“国礼”的工作人员一看到这套茶具,眼睛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