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模具的发展
2016/5/22 12:05:41

 
      一、紫砂模具的发展过程
      1.明末紫砂早期、清代中期及近现代紫砂工艺中使用模具的历史与情况
      宜兴紫砂工艺的诞生与发展是从明代宜兴的粗陶、宜均等当地制陶工艺中演变出来的,明末紫砂茶壶出现之前已经有宜均与陶的茶叶罐的生产,在屠隆撰《茶笺》中{万历十八年(1590)前后}提到“茶宜箬叶而畏香药……,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随即包整。”而茶叶罐的生产工艺已经类似茶壶身桶的生产工艺,而在宜兴当地陶瓷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已经非常熟练地使用了模具,主要是陶的内模,俗称“盔头”。根据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记载,“金沙寺僧……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而从“腹半尚现节奏”可以看出早期茶壶的身桶的下底部是按照当地陶罐、陶瓮的成型方法制作的,俗称“上满片后蹬底”的做法,也就是用“盔头”做内模的制作手法。
      另外周容【宜兴瓷壶记】记载;“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又弃模”,由此可见早期紫砂工艺中是使用木制的内模的,我们在出土的明代吴经提梁壶上可以得到印证,只是到了时大彬才放弃木模,完善全手工拍打成型工艺,也就是传承至今的宜兴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另外,在早期大部分茶壶中,茶壶身桶或身桶的上半部是直接用内模虚身桶制作的,(见北京工商大学出土的、明代太监幕里的紫砂茶壶),由于需要考虑身桶泥坯从模具中拿出来,茶壶身桶内模的造型必须是一面大一面小,这样才可以将身桶从模具上拿出来,使得茶壶的身桶不可能有S弧线形的,内模的使用限制了身桶的造型。
      这一个工艺特征是鉴定早期茶壶的条件之一,这恐怕也是时大彬当年为了丰富紫砂茶壶的造型,进一步完善拍打成型工艺的原因,从此也可以看出时大彬完善的宜兴紫砂全手工成型技法还是掌握在少数艺人手里。
      到了清乾隆时期,可能又流行用木模(主要是内模)或印模方式去制壶,尤其是方壶,根据【耕研田笔记】记载,“乾隆时制壶多用模衔造,分段合之,其法简易。大彬手捏遗法已少传人,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杨彭年又回归传统工艺,重新倡导传统全手工拍打成型工艺。
      在紫砂工艺发展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陶工一直在使用陶模,但是大多数是用作小玩偶杂件、以及制作茶壶的嘴、巴等附件的模具,到了近现代,紫砂工艺中才开始使用石膏等新材料的模具,陶模才慢慢不再使用。
  在以前的紫砂书籍中,一直没有确定石膏模具在紫砂工艺中最早应用的时间,只能确定的是1958年紫砂厂引进了石膏模具的生产工艺,大大地提高了紫砂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变了紫砂传统生产工艺。这一两年我们才确定民国时期紫砂仿古时已经使用石膏模具了。(见拙文【民国紫砂往事】,发表于【宜兴紫砂】三十期)
      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后, 随着其它加工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铁、橡胶、环氧树脂等等材质的模具,使得原来很多复杂的紫砂造型的生产变得容易简单,也使得紫砂造型更加丰富、千变万化。
 
      二. 紫砂模具的形式
      1.从模具的使用方式来分,主要分内模与外模。
传统的紫砂身桶内模有木模、陶模,从上面知道由于紫砂内模的使用限制了茶壶身桶的造型,另外现在因有石膏外模,所以现在器物的身桶内模就不大使用了。
      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