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中的“窑变”壶
2016/9/15 14:38:02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凡开窑后的成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变化,在生产中又不能重复其结果者,称为“窑变”。
 
窑变紫砂壶
      就瓷器而言,定,汝,官,哥,钧,是宋代烧制瓷器的五大名窑,史久,品精,一件难求。如钧窑,呈色剂是氧化铜含量不等的较厚粙层,在1200度的还原焰中,游移的铜元素凝结成胶体铜粒散布釉中,融化的晶料物质中在高温中于器表而垂流而为雨线,与底色隐约互动,幻化出缤纷五彩,给人以律动视觉,韵律美感和丰富联想。“钧窑挂红,价值连城”,成因正是铜粒凝结得大小不等,青,红色的掺杂造就了那惊心动魄的玫瑰紫,海棠红。
      宜兴丁蜀镇不同地段的紫砂矿岩成分参差,颜色各异,紫中发青,发绿者有之,黄中发青,发红者有之,红中发紫,发黄者有之,每种颜色的泥料在裸身烧制中,因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必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这正是紫砂窑变的天工造化。
      可见,气氛控制是关键问题,而创造这样的气氛,就是烧窑时的巧合。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气流的、没有一氧化碳生成的烧制方法,是断然烧不出窑变壶的。也就是说,窑变,是古龙窑的专属,现在通用的隧道窑、推板窑、电窑,先天就没这个可能,除非在生坯上涂抹还原介质,不过那种窑变只能算是非自然的人造窑变。
      在超高温窑内,当紫砂壶吸附还原气氛,结合缺氧焰流时,晶莹无色若掠风,似流云,像铺染,如织锦,炫目夺魄而飘忽不定。壶体在收缩中定型,壶色在变幻中堆积。色彩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次数的增多而日新月异,或黄中发绿像翡中点翠,或绿中见红如鸡血萦壁,或紫中泛青若碧云出釉,或森森然各色颗粒,黄的更橙,绿的更翠,紫的更沉,颗粒润而莹,但无人工痕迹,色中有色,色中藏色,色中泛色,交融,蕴涵,飘逸。
 
窑变紫砂壶
      一.泥料。含铁越多越好。
      二.温度。1170℃以上,这是三氧化二铁还原成氧化铁的温度。
      三.气氛。一个区域一氧化碳浓度高,相邻区域氧气含量高。
      四.气流。要有温差,这样窑里气流才能流动,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才能稳中渐变。
      窑变留在壶体上的是美丽的流云,奇怪的梦境。色彩过渡自然,色相丰富饱满,色调倾向明显,色差冷暖协调,色阶推移有序。置于阳光下,壶色随角度而变,生机焕然,璀璨夺目,无脏,花,斑,枯,火,腻等,与常见普通壶色之呆滞板浊迥然有异。
      明代吴梅鼎《阳羡名壶赋》赞:“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廷,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壁,可比异而陈珍者哉。
      吴梅鼎的意思是:绮丽得出乎意料的窑变之色,是不能用一种色名去形容的,像铁又像石,是玉也是金,一件件的壶器上,五色斑斓,一截截的壶体上,美不胜收,远远望去,没有浮光的黝黝之色,像沉稳的钟鼎排列在帝王大典的殿堂,靠近观察,灿烂夺目的润泽之光,像华贵的玉圭浮动着惊心动魄的色相,五彩缤纷的紫砂壶中,它岂是随候夜明珠与赵国和氏璧能够相媲美斗艳的啊!他是因为“比异”才为人所珍的。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