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手工成型方法和制作步骤
2013/8/15 22:04:05
手工成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打身筒”和“镶身筒”两大类。
“打身筒”法适用于圆形类产品,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片(泥路丝),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再粘接上用手工搓制成的壶嘴、把、颈、脚、并加制壶盖,以至作品坯体完整。
“镶身筒”适用于方器皿制品,方法是将泥料打成泥片,切成方形泥块,按设计意图,配成样板,依样裁成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镶合而成。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坯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又指制作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济的,自成体系的工具,数量大约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
要想熟练驾驶传统紫砂成型技艺,一般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学习。但这也仅只能是完成普通紫砂的制作技巧,可以实现复制紫砂的作品,要达到精湛的技艺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实践积累,才可能合理运用和掌握成型技艺核心。
一位艺人一般都是从模仿历史名作,从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设计,这更需要艰辛的历程。这并不是个个做壶人都能达到的,只有几许几个有心人,经过实践总结经验,坚持探索方式方法。通过临慕分析学习和认识紫砂造型的规律,掌握各种处理手法。把复制历史名作作为提高认识,掌握规律,开拓思路,磨炼技艺的重要课程,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掌握紫砂造型的规律和设计方法,通过不断的设计制作,才能走出自我。
全手工紫砂壶制作工艺大概过程是:
1、打泥片:做壶时,有项基本功叫“打泥片”,要求每片泥打13下左右,而且厚度都在2.5毫米,打多了泥的分子结构排列就被破坏,影响之后的各道工序,最后影响壶的整体质量。将木尺放在泥片上,右手把规车沿木尺由左向右划,划成长、宽适合制作壶的长方形泥条,做好成型的一切准备工作。
2、围身筒:当泥片条打好后,将围片翻身放在辘轳车上,两手拿着泥条沿围片边缘,由内向外围成圆筒,将泥片两头重叠一起,再用旁皮刀斜切下多余泥条,使断面成为相衔接的斜面,在两头断面处用毛笔掭上水,使泥条断面处粘接起来,用旁皮刀压紧(注意接头,不要太紧。),并用木拍子抵挡住接头处内口,右手拿着旁皮刀刮光和压牢合缝处,在接头处的外部,用刀柄印上记号,以便识别好装壶嘴。
3、打身筒:打身筒前,要绘制壶的草图,能配出基本尺寸,要做到有意向,手熟练,想要什么样的壶形,就能打出什么样的身筒,这是要点所在,但必须勤学苦练,打出的身筒要求上下平整,左右匀称,线条通顺流畅,这样才能慢慢进入整把壶的制作。
左手插进围好的身筒,用手掌挡住身筒的半部,右手用拍子拍身筒,一边拍,一边带动辘轳自右而左的慢慢转动,拍子也由上而下轻轻地拍,逐渐将底部的缘口缩小打圆,使圆口大小与底片相同时止。然后在底圆上敷上胶泥,贴上底片,用拍子拍圆拍牢,再用旁皮刀刮光刮平,使底部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