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紫砂泥料详解与泥料特征
2013/11/10 21:54:00
紫砂壶所用的紫砂泥料,实际上是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的统称,也被称为五色土,可分为紫泥、红泥、绿泥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各有细分,色泽、泥性各有不同。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张顺法作品《横把洋桶》 泥料:底槽清 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底槽清: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槽、二槽青、底槽清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特点: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烧成的壶呈现红猪肝色,烧成颜色具体要看矿料的成分构成和烧成温度。 冲茗特性: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 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紫砂陶艺家李占平作品《咏泉壶》 泥料:清灰泥 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清灰泥:为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之泥料;近年来开采量少,故成品甚稀;呈深紫灰色调,因满布颗粒,触感特殊,玩家喜呼“鲨鱼皮”,是甚为难觅之特优级泥矿。 泥性:泥性疏松不结,含铁量高,张力特大,不易变型、塌陷,惟黏性不足。难度:易现氧化铁熔点,石灰、跳砂,杂质较多挑泥须严格谨慎,烧窑温度特高。特点:双气孔结构明显,空气对流顺畅,简朴古雅,老味十足,别具明代紫砂原料气韵。
紫砂陶艺家濮顺仙作品《大口菊花壶》 泥料:降坡泥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已售作品
降坡泥:之原矿即是名闻古今天下之“五色降坡泥是指在宜兴丁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是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降坡泥】练製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张顺法作品《二泉壶》 泥料:段泥 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本山绿泥 团泥 段泥: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对偏多,在挥发过程中造成坯体的收缩大,也就是说泥料“爆”,烧制中容易开裂。所以本山绿泥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但现在市场做小件产品的本山绿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烧制后可以看到颗粒,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绿泥不含“砂”,这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团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特别是可塑性和烧成温度不会有很明显的差异。
团泥原矿毕竟数量少,现在宜兴制壶人大部分都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调配,形成非自然“团泥”,也就是现在说的段泥。人工调配的段泥是可以使用的,其实它要比原矿要难掌握和控制,美中不足是紫泥颗粒明显,感觉杂了一些。新的段泥,也许是因为处理的问题,确实不如老的段泥,目视没有象老段泥那么玉润的质感。段泥是烧不出本山绿泥颜色的,本山绿泥烧出来是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黄颜色。
段泥也是最难烧的,烧不到位就吐黑,而且容易惊开。段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