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雕第一人——何朝宗
2018/6/16 17:38:20

      中华大地千年来精于陶瓷艺术,无论器型、釉料都不乏经典。但人物雕塑,无论石雕、木雕甚至玉雕,比例结构自宋代以后逐渐式微。到了后世更有粗大明、呆清朝的贬低形容。
      雕塑造型、人体结构与同时期的文艺复兴相比更是大大的不足。甚至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中国无雕塑,只是装饰艺术的堆砌。

 
左:明代成化漳州窑佛像,右:明代观音木雕造像
      但万事无绝对,在那个闭关锁国,帝王几十年不理朝政的时代,在一个中国南方的小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少年,他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流派、一种风格。经历了500年时间的沉浮。他的作品依然能打动观者,并被当代收藏家所追捧,更被赋予德化瓷雕第一人的美誉,他就是——何朝宗。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中国明代瓷塑家。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隆泰后所村人。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祖籍江西,先祖何昆源,号德辉,先在江西军伍任职,明洪武七年(1374年),调泉州右卫所,旋升右营旗官;洪武十七年,奉命拨军到德化隆泰社厚苏村(即今后所)屯垦定居。
他自幼受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经过一生的追求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


 
后所窑,位于浔中镇后所村,现往雷峰镇路口大湾路旁,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屈斗宫古窑址范围。明代何朝宗在此窑场烧制中国白(德化白)瓷雕。后所窑因此而久负盛名。
      何朝宗之前的宗教雕塑,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型雕塑。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等石窟佛雕,乐山大佛、泉州老君石佛等摩崖石雕,苏州保圣寺《罗汉》等塑壁,寺观里的泥塑佛像、木雕佛像……基本上都是大型雕塑,它们大多会集大批能工巧匠,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这些大型宗教雕塑及雕塑群并非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一大批人的集体创作。况且,从功能上看,此时的宗教雕塑艺术是服务于宗教和政治,艺术的意义是从属的,工具性的。

 

      而何朝宗的每一件瓷塑作品从取材、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都是独立完成的,他的作品服从于材质,服从于内容,服从于人类的精神诉求,体现出艺术独立的、自主的品质特征。因而,说何朝宗是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并不为过。



      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魁力。
      善瓷塑,长于佛教人物,现存带有他名款的观音、达摩瓷塑像以德化窑作品居多。其观音像有大小、坐立及旁有童男童女等多种形式,而达摩像仅有坐立两种形式。



故宫博物院 明 何朝宗作 德化窑白釉达摩渡江立像
      《达摩渡海像》,达摩被置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上,双手合抱在胸前,双眸深邃,凝视远方,东渡弘法的抱负和决心,被艺术家表现得恰如其分。同时,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艺人,吸收了历代雕塑的长处,特别是继承了唐代表现佛像艺术的绘画风格,使得塑造的观音、达摩等造像很有唐代的韵味,形象既端庄肃穆,又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



      何朝宗的菩萨雕像,发髻高束、低首垂目、面形端庄沉静、胸前璎珞珠配衬托。从中多少能看到一些盛唐佛像的影子。华贵而肃穆,既平易近人又不食烟火。这种视觉美感很好的传达了意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