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燃烧,从而人为制造还原气氛,这样不但使黑彩中的铁离子由三价还原至二价,能够形成黑色的表面层,同时降低了表面层的熔融温度,从而形成了黑釉;在燃烧的最后阶段,缓慢降温并重新透氧,气氛变回氧化,物体的暴露部分,尤其是多孔的胎体表面容易再氧化变回红色,而已经玻璃化的黑彩层无法再氧化,从而保留其黑色,玻璃化层覆盖下的胎体部分不易再次接触氧气,因此仍然呈现灰色。
Winter[19],L.Lühl[20]等学者对希腊黑绘陶进行了烧制工艺的研究和模拟实验表明黑绘陶也是通过“ORO(氧化oxidizing—还原reducing—氧化oxidizing)”三阶段的烧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这和我们推测的屈家岭彩陶的烧制工艺完全一致。根据Winter等人的模拟实验,含铁的伊利石粘土在氧化气氛下需要在920°C烧结,而在还原气氛下830°C就能够玻璃化,这是由于二价铁离子作为助熔剂的预熔化进一步降低了在还原条件下烧制时的玻璃化温度[21]。至于黑色表面层玻璃化形成釉层,而胎体粘土只是部分烧结,主要原因应该是二者颗粒度的差异。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与坯料成分和烧制气氛相关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积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且烧后机械强度较高,强度分散性大大减小,但细度减小会降低干燥强度,收缩增大,容易变形[22]。黑色表面层应该是使用了颗粒度更细的粘土,增加了粘土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在烧制时,黑色表面层的颜料颗粒经历了更大程度的烧结甚至玻璃化,也导致了空隙的闭合[23]。由于原料经过悬浮沉淀后的粒径不同,熔融温度和被再氧化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胎体和黑层物理状态的最终差异。
五、结论
综上所述,屈家岭遗址所出这类蛋壳黑彩陶的制作技术远超我们目前的认识。这类彩陶与新石器时期其它文化彩陶的黑彩完全不同,这种黑彩由铁离子单独着色并形成玻璃化的状态,更类似后世的高温黑釉,目前所知最早的高温黑釉为浮滨文化的黑釉原始瓷[24],时代约为距今3500年左右,而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这类表层烧成黑釉的蛋壳陶将我国高温黑釉的烧成推前了1000年左右。
屈家岭蛋壳黒彩陶的黑色表面层具有高铝高铁的特征,应当是使用了一类高铁的伊利石—高岭土类粘土,且经过精细的淘洗,使得粘土的颗粒度达到极细的程度。同时,其烧制应当使用了“氧化—还原—氧化”三阶段的方法,以造成纹饰黑色和胎体红色的反差,达到了极高超的技术,从而实现了其艺术价值,这种通过人为控制烧制气氛降低烧成温度、形成想要颜色的技术反映出屈家岭先民们的陶器烧制工艺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屈家岭文化这类蛋壳黑彩陶在外观特征、成分组成、烧制工艺等方面,都与公元前6世纪地中海地区最为重要的的希腊黑绘陶(Attic Pottery)工艺十分接近,但其生产时间却领先了将近两千年。
最后,烧制这类高档的黑釉蛋壳陶的窑炉技术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就发现了疑似陶窑的遗迹(图一二),此类遗迹位于缓坡地带的中上端,外观呈“8”字形,选位及结构利于生火、排烟,但由于这些遗迹的体积很小,不似一般的陶窑,因此关于这一遗迹的功用并未在简报中作出判断,仅说明是由密集烧土构成的、尚未准确定性的遗迹[25]。赵辉先生指出遗址点南部发现的陶坑穴均位于缓坡地带中上端,周围未发现柱洞、活动面、基槽等相关迹象,很可能是陶窑群遗迹[26]。这一类遗迹的体积较小,因此作为烧制普通陶器的窑炉并不适用。但对于体积较小、制造精细并且烧成需要人为控制气氛的蛋壳黒绘陶或许比较合适。
 
屈家岭遗址作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对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