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内丘邢窑遗址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1/17 21:11:44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是全国文物界的重量级赛事!“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昨天揭晓,河北内丘邢窑遗址等10项考古发现榜上有名。至此,包括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旧石器遗址、张北元中都遗址等考古发掘在内,河北获此殊荣的考古项目增至9项。
  【背景】
  内丘邢窑遗址是重大发现
  “南青北白”是中国瓷器史早有的定论,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发现于邢台临城县,继而在邢台市的内丘县发现,迄今共在邢台发现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时期窑场遗址三十多处。2012年5月中旬到11月中旬,河北省文研所联合当地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在内丘县城西关村南部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考古发掘。期间发现北朝至唐代窑炉遗迹11座,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超过两千件,器种类包含砖、瓦、陶、三彩、瓷以及窑具等。发掘证明,内丘城关一带正是邢窑遗址的中心窑场,与史载相吻合。对此去年6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在考察该遗址后给予高度评价:“提起白瓷不可不提邢窑。此次挖掘的古窑对研究白瓷的意义很大,是一个重大发现。”
  【价值】
  “四大法宝”助邢窑遗址突围
  在中国考古界,没谁不知道“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又是凭什么摘取了这一殊荣?昨日记者了解,正是以下这四个突破性发现令内丘邢窑遗址格外抢眼。
  法宝一:窑炉奇特
  隋代窑炉和北朝至隋代窑炉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首先发掘的窑炉年代早,是邢窑已发现窑炉中最早的几组,一些窑炉的烧制年代上限当在北朝时期;其次完整度高,虽被隋、唐时期的灰沟、灰坑等遗迹破坏了窑体部分,但窑门、火膛、窑床大部尚存,窑顶,窑壁、烟囱等也存在较多,实属难得;第三布局模式罕见,多窑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是研究早期邢窑窑炉开凿、布局和烧瓷行为的重要资料。
  法宝二:遗物丰富
  这次发现堆积有北朝时期遗物的灰坑约超过20个,是邢窑历次发掘中首次批量出土早期遗迹、遗物,也是该区域制瓷窑炉可上推至北朝时期的重要证据。其中北齐至隋初遗物以碗为多,另有钵、高足盘、瓶、罐、盆等;隋晚期瓷器明显的变化是青瓷、黄瓷、白瓷显著区分,黑瓷出现,器类较以前丰富;唐代遗物种类更丰富,白瓷和细白瓷明显增多,出现较多的大型化器物,三彩片发现较多。
  法宝三:首现隋三彩
  隋三彩的发现也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是邢窑发现的首次,釉色主要以黄褐色和绿色为主。对此有专家指出:“三彩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目前出土唐三彩较多,隋三彩特别少见。隋三彩的出土,说明邢窑在隋朝甚至更早就会烧制三彩,而不是到唐朝后仿制的其他地方的三彩。”
  法宝四:刻款新奇
  河北考古工作者还在内丘邢窑遗址发现了“高”、“上”、“大”三种刻款器物残片。目前虽然对这些字款的具体含义尚无定论,但是对以前出土的“盈”字款“官”字款“翰林”款瓷器的解释有一定帮助。但也有人推测,“高”、“上”、“大”等字款或许是窑工的个人行为,大意就是这件东西是上等品的意思,有可以升官发财、家庭圆满之意。
  【连线】
  谁入选都不奇怪
  “这次入围的25项都够格,评上哪个都不奇怪。”昨天下午,刚从北京回到石家庄的内丘邢窑遗址考古队领队、河北省文研所的王会民如是说。他透露按惯例每年入围的25个项目代表汇聚北京作演示汇报,每个项目的汇报限制在20分钟内。最终由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