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分布结构与陶器生产
2016/5/16 11:50:10
陶窑形态和结构的演变对于理解陶器制作技术水平以及陶器生产方式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新石器时代的陶窑,学术界多有关注并曾从不同侧面加以研究,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然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陶窑虽然早有发现,但至今少有系统的研究。
迄今为止,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陶窑发现地点有三十余处,陶窑百座以上。其中,仰韶、大溪文化时期的有湖南澧县城头山、安乡划城岗,湖北公安王家岗、江陵朱家台、宜都甘家河、郧县大寺、店子河,河南淅川下王岗、下集(又名沟湾)、下寨、龙山岗,陕西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有湖南澧县城头山,湖北汉川晒网台、巴东李家湾、荆州阴湘城、随州金鸡岭、丹江口观音坪、郧县中台子、青龙泉、刘湾,河南邓州八里岗;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有江西清江樊城堆,湖南岳阳老屋台子,湖北荆州阴湘城、石首走马岭、荆门林叉堰冲、天门肖家屋脊、大冶蟹子地、十堰双坟店、房县七里河、郧县辽瓦店子,河南淅川下王岗,陕西商县紫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有湖北武汉盘龙城、丹江口熊家庄、郧县辽瓦店子等遗址。本文试图对上述考古材料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陶窑的分类演变、结构技术变化以及陶器生产等问题加以整理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分类与时空特征
史前陶窑的结构可分为燃烧、烧成、排烟三个部分,其中燃烧部分产生并传送热能,包括火门、火膛和火道;烧成部分完成陶坯与热能的接触,包括窑门、窑室、窑床或窑箅;排烟部分包括排烟孔和烟道。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运作方式是陶窑分类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界对于陶窑的分类标准主要涉及陶窑外形、火焰运行方式、窑室与火膛的相对位置三个要素。学者或依据其中一个要素分类,或综合各要素进行逐级分类。以外形为标准因对缺乏内部结构的考察,因此备受诟病。由于史前陶窑的体积相对较小,加之窑室、排烟孔等部位常常保存较差或缺乏报道,以火焰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往往难以操作。根据窑室和火膛的相对位置进行分类能够直观表现陶窑结构,更容易在考古实践中把握,故而,本文以此为标准,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分为同穴窑、竖穴窑和横穴窑三类。
同穴窑指的的是火膛与窑室共为一穴;竖穴窑则是火膛位于窑室底部,两者上下叠置,中间以窑箅间隔;横穴窑的窑室与火膛在平面上前后并列(图一)。从性能上看,燃烧和烧成同室操作的同穴窑是陶窑初创阶段的产物,而横穴窑、竖穴窑将膛室分离开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窑室的热能稳定,提升了陶窑的整体性能。
图一、同穴窑、横穴窑以及竖穴窑示例 (1.划城岗,2.下王岗Y1,3.七里河Y1)
需要说明的是,一次性烧成坑应是陶窑的最原始形态,我们在一些遗址中见到的红烧土遗迹或许就与此有关,应属于广义上的同穴窑。由于考古资料的残缺性,我们很难判断烧成坑或相关遗迹在作为陶器烧制使用时是露天还是封顶,但有资料表明,至少在大溪文化中期,长江中游地区已出现明确的同穴窑。位于澧阳平原的划城岗遗址的一座大溪文化中期陶窑就是在原始烧成坑的基础上设置了火门和排烟道,窑壁内侧修筑一周平台作为窑床,具备了陶窑的基本元素。同类窑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发现,年代较早。然而,由早期陶器的出现看,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似乎是并行发展,目前很难明判长江中游地区的同穴窑是独立发生还是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影响。
图二反映的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种类的历时性变化情况。大溪文化时期,同穴窑和横穴窑占据相近数量;但至屈家岭时期,同穴窑急剧减少,横穴窑成为主流模式;到石家河时期几乎全部为横穴窑,但出现了极少量的竖穴窑。而二里头时期竖穴窑的数量明显增多,横穴窑开始减少。
图二、长江中游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