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发掘过程
2016/8/7 15:16:28

 
(●为探方位置)
      2014年8月,故宫博物院内部消防管线铺设工程施工时,在位于西华门内南侧的南大库区域西段消防管道沟内发现一处瓷器残片堆积,此处地近清代库房建筑,且集中出土大量瓷器残片。为认清遗迹的年代、性质,抢救出土标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探访布于原规划管线沟北侧,正方向,3.6米×3.6米探方,编号14G10T1。遗迹清理完毕后,为认清其与邻近南大库建筑的关系,在探方西北部向北扩方,东西2、南北0.9米,扩出部分北壁直抵南大库建筑台基。总计发掘面积14.76平方米。

 
探方平、剖面图

 
探方全景
      瓷片埋藏坑(H1),开口③层下,打破地面1(DM1)及④层,北壁保存完整,东壁、南壁上部均被现代管道沟破坏,西侧被另一处灰坑2(H2)打破,西壁位置不明。其残存部分开口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约2.6米,南北约1.4米(自南壁被破坏位置测量)。坑北壁为直壁,微有收分,坑东侧现代管线沟下残存东壁的下半部,南侧消防管线施工沟下残存南壁的下半部,做法均与北壁一致。坑深1米(自北壁开口位置测量),坑底较平,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约2.5米,南北约1米。坑内堆积不分层,细碎瓷片与较大块瓷片混杂堆积,其间的填土土质疏松,呈黄褐色,局部较大块瓷片间无填土。从层位及保存状态判断,残存的坑内堆积是一次性堆积、填埋的,未经后期扰动。
      瓷片埋藏坑(H1)中清理出来的瓷器残片总计有约数万片。其中,八成器物有年代款识,根据器物特点及年款,标本的年代最早为明洪武时期,最晚为清光绪时期。明代标本占比不及10%,清代标本占比约90%。青花类器物在全部标本中占比最多,年代跨度最大,器型包括碗、杯、盘、瓶、洗、罐等。
      下面以部分碗、盘类器物为例,择要按年代早晚进行展示,以说明埋藏坑包含物的年代:

 
明洪武

 
明永乐、宣德

 
明嘉靖

 
清康熙

 
清雍正

 
清乾隆

 
清嘉庆

 
清道光

 
清光绪
    根据初步整理,瓷片埋藏坑(H1)中出土的标本,按照故宫博物院瓷器藏品依釉色分类的标准,可大体分为:青花、釉里红(包括青花釉里红)、黄釉、红釉、白釉、蓝釉、酱釉、紫釉、暗茄皮紫釉、黑釉、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白地绿彩、青花五彩、白地矾红彩、豆青釉矾红彩、矾红地拔白、粉彩、珐琅彩、仿哥釉等,共计二十个品种。

 
出土黄釉标本

 
出土红釉标本

 
出土白釉标本

 
出土蓝釉标本

 
上:出土黄地绿彩标本 下:出土绿地紫彩标本

 
上:出土白地矾红彩标本 下:出土矾红地拔白标本

 
上:出土粉彩标本 下:出土仿哥釉标本

 

      在出土的明代晚期青花标本中,青花开光花瓣口大盘,从开光布局、花卉画法、青花发色等特点来看,该盘符合万历时期克拉克风格瓷器的特点。同时,同样风格的瓷器残片在同一区域其它发掘地点还有出土。 

      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清代出土器物中,唯一一件瓷胎画珐琅。敞口、浅曲腹、圈足,薄胎,盘心、外底无纹饰,素面施透明釉。外壁以黑色为底,绘一棵梅花树。树干底部两侧各绘竹枝,竹叶上亦点染淡黄色。外底在釉上用彩料绘双方框,内框细线正方形,外框粗线,正方形用圆角,残存部分保留工整的宋体“正年制”三字双行款,料彩已脱落,仅存透明痕迹。
      根据出土遗物,瓷片埋藏坑的年代不早于清光绪时期(1875-1908年)。根据地层关系,坑形成之后与地面1地平基本相同,两者共存。其上③层土最高处接近现代地面,②层土打破③层之后,高度相近,均不高于南大库建筑台明,两者形成年代应在光绪晚期或之后不久。结合南大库区域的管理档案记录,埋藏坑的形成年代应在光绪后期至宣统退位(1911年)之前。清代宫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