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17/4/14 11:43:38
经过4月11日全天、4月12日上午的项目汇报和答疑解惑,4月12日下午,终评评委会经过评审和投票,最终产生了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年代早晚排序)。
泉水边穿越万年前的古营地和遗珍——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发掘单位:宁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彭菲
在遗址发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三个文化层位,揭示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序列;获取逾万件的石制品,包括各类细石器、精美的小型两面器和形制多样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数枚直径不足 2毫米 的串珠,小巧、精美,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旧石器时代装饰品中的最小者,在昭示制作者独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的同时也彰显了发掘工作的精细、缜密。在最早的层位揭露出一组条带状分布的柱洞,是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的房屋建筑遗迹。在同层还发现多处具有结构特征的火塘,与同期北美古印第安人用于加工食物、具有多层结构的火塘十分相似,表明先民对火和热能具有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这些遗物和遗迹描绘了一幅贺兰山脚下的古人类群在喷涌的泉水边构筑营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与生息劳作的壮美画卷。
跨越万年的记忆——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项目负责人:陈星灿
牛坡洞遗址的发掘主要取得的收获有:第一,发现并发掘了一个连续的地层剖面,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建立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第二,发现用火遗迹、活动面、墓葬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包括动植物的遗存,这些丰富的发现在同一平面上,存在共存关系,我们可以借此分析当时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等问题。第三,这一遗址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的发现,尤其是技术特征十分清楚的细小石器的发现,为石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为学界更好地理解人类史前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打开了一个窗口。第四,遗址所展示的文化连续发展的过程,展示了西南地区人类适应发展的过程与东部地区史前人类这一阶段的发展是不同的途径。牛坡洞遗址的发现,是从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中期,从狩猎采集经济到农业社会的一个个案,遗址所展示出来的连续性,可以清楚地透视其发展过程,为我们认识史前文化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前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天门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孟华平
谭家岭W9镂空玉佩
谭家岭W9玉人头像
谭家岭W9连体双人玉玦
谭家岭W8虎座双鹰
三房湾遗址废弃红陶杯局部
上个世纪90年代在石家河遗址发现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城址和聚落群,同时有线索表明这里也是龙山时期整个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遗址。石家河遗址近年来发掘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对这个遗址以及对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新认识。第一,在这个遗址中心部位的谭家岭地点,发现了油子岭文化时期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长江中游地区早于屈家岭的城址中面积最大的。这就表明,石家河遗址自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这1200年间,一直是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地点,没有之一。第二,谭家岭地点的发掘还发现了龙山时期随葬玉器240多件,其中有很多前所未见造型,为我们认识龙山时代玉文化交流以及当时社会的精神世界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说明长江中游地区直至龙山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