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
2017/8/10 16:01:06

      不论是航海,还是发展社会和经济,至今我们都在梦回唐朝。面对曾经的辉煌或伟大的航海故事,总有人希望复原历史。2007年,阿曼苏丹国依照古阿拉伯的造船方式,复原了一艘9世纪的单桅风帆船,从阿曼出发,沿着原海上丝绸之路线路,依靠风帆为动力,历时5个月的时间,到达新加坡。以今天的航海技术而言,这是一个时间太长的旅程。但身体力行的意义,可能更有助于人们理解古代海上贸易,理解“黑石”号。
 
      2002年左右,为了筹划一本关于长沙窑的书,当时还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邹敏讷与同事到达新加坡,希望获得一些关于“黑石”号的图片和线索。彼时,距离1998年“黑石”号被打捞出水,已经过去了4年。考察结束,临行前,新加坡博物馆赠送了一只未经过脱盐处理的瓷盘给邹敏讷,上面包裹着海盐的结晶,在7月28日长沙市博物馆开展的“黑石”号瓷器展上,这只瓷盘静静安放在架上。
 
“黑石号”复原船模及其复原画
      “黑石”号打捞者开出“天价”和“整体购买”让中国文化部门却步事实上,自1998年“黑石”号出水,到2002年,再到今年2014年,“黑石”号上的器物引起国际国内的很大关注,但展览却只在新加坡办过。“这个事件美国的国家地理做过报道,他们(新加坡)原本是打算从新加坡开始,到美国再到欧洲进行展出,包括十几个国家,其中中国有3站,北京、上海和长沙,但出于一些原因,结果就新加坡展出过,后来就再也没有展出过了。”邹敏讷说,国际上对“黑石”号很关注,但其实也产生过很大争议,而争议则主要来自 “黑石”号打捞的非法性。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青釉褐绿彩飞鸟纹碗
      寻宝性质的海洋打捞需要得到当地国家的允许,并规定打捞范围和打捞目标。据邹敏讷说,1998年,德国人沃特法起初获得政府许可打捞的目标并不是“黑石”号,而是“黑石”号沉船点附近的另外一艘明代商船“鹰潭号”。“那艘船比‘黑石号’要大一些, 而且在德国人打捞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邹敏讷说,“鹰潭号”的沉船海域海水更深、打捞难度更大,之前许多曾有意向打捞它的人都无功而返。沃特法同样没有成功,转而发现了在其附近的“黑石”号。
 
黑石号中打捞出来的瓷器
      “打捞‘黑石号’他应该是没有许可的。”邹敏讷说,根据规定,打捞出水的宝物需要向打捞地所属国交付一半左右,“但是印尼那个地方比较乱,估计当时的中央政府也没有管理,德国人也知道当地的形势,就跟当地的政府打好交道,最后可能是交出打捞宝物的一半,也可能是三七开、四六开,这个就看他去谈判了。”
2002年左右邹敏讷一行人去到“黑石”号沉船点时,随行的潜水员还从海底捞上两块“黑石”号的船板,当年沃特法并没有将这里打捞干净。考古发掘跟商业发掘不一样,“如果是考古发掘,那么针对这艘船,我们要按照船当时的样貌,每块船板原本是哪里的,一块块测算好位置,整体发掘。”邹敏讷说,沃特法等于是只管将船上大部分有价值的器物打捞走,近似海盗行为,这也是国际上对此事件的最大争议。
 
白釉绿彩高足长柄壶”,其高逾1米,壶身刻有菱形带花叶纹样,或为河南巩县窑(约公元825-850年)所制
      考古发掘的国际惯例,是发掘出的物品若有明确归属者,则属于归属者或其后人。但“黑石”号上并未发现有明确证明其主人身份的线索,亦未发现航海笔记或任何历史记载,因此则属于沉船海域所属国家,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