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发现的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
2017/8/15 18:03:43

      东南亚地处印度洋—太平洋贸易圈的要道,是东西海洋贸易的重要十字路口。随着20世纪晚期东南亚地区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除了沿海港口和内陆地区的考古发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东南亚海域发现并打捞出多艘载有大量货物的沉船,足以承当东西海上贸易繁荣景象的见证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泰国湾、爪哇海、苏禄海等东南亚海域已经陆续出水100多艘沉船。组织探险队进行打捞活动的国家囊括了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尤以印尼和菲律宾水域打捞的成果最为丰富。沉船的年代大多集中在晚唐以降至清代时期。从船体结构看,来源地分别是中国、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
      海洋商业贸易的内容和规模
      东南亚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率先掌握了适应季风的航海技术。中国人直接加入海上贸易的时间比较晚,古代中国根深蒂固的抑商政策抑制了中国人参与海上贸易活动。目前发现的海外沉船资料显示,9世纪以后中国海船才开始驶向海外,东南亚水域发现的最古老的中国沉船在14、15世纪之交,在此之前中国货物都是由外国商船运往海外的。
      沉船中保留下来的货物绝大部分是陶瓷器,或者还有一些金属器、玻璃器、宝石等其他材质的物品。根据统计,14世纪及以前沉船的陶瓷船货大部分是中国各地重要窑口的产品,如北方的邢窑、定窑,湖南的长沙窑,南方地区的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德化窑等窑口。除了中国制品外,还有东南亚本土制造的陶器。这个阶段比较著名的有“黑石号”沉船、“井里汶”沉船、“印旦”沉船、“玉龙号”沉船等等。
 
“黑石号”出水大量长沙窑彩绘瓷碗
      “黑石号”沉船位于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海域中,20世纪末被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发现并以附近的黑色礁石命名。沉船的船体保存较好,普遍认为是中东建造的缝合帆船。船货大部分放置于大罐中,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多达5万多件,有的长沙窑碗带唐宝历二年(826年)铭文装饰。另外还有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手工业品和香料等。“井里汶”沉船位于井里汶市附近的爪哇海域。船体结构保存较好,属于拼板船,可能是印尼某地制造。沉船出水了约50万件文物。30多万件陶瓷产品中的绝大多数为越窑青瓷产品。另外还有泰国细陶军持、马来半岛锡锭、中东玻璃香水瓶、斯里兰卡宝石等。沉船年代推测为10世纪中后期。总之,晚唐时期中国至东南亚地区的海洋商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贸易网络。得益于优良的地理位置,苏门答腊的强国室利佛逝成为东西方间转口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井里汶”沉船出水越窑青瓷
      明代中期的沉船中,东南亚窑口如泰国青瓷、越南青花瓷等的数量猛增,而中国陶瓷的份额下降。这种现象和明代早中期奉行的海禁政策应有密切关系。这个时期的沉船包括越南“占婆岛”沉船,泰国“拉姆岛”沉船,马来西亚“龙泉”沉船、“皇家南海”沉船,印尼“武吉雅卡”沉船,菲律宾“潘达南岛”沉船等。明晚期隆庆开海以后,中国陶瓷迎来海外贸易的极盛时代,大规模外销在曲折中复兴,景德镇瓷器、漳州窑瓷器一度成为船货的主角。此期的代表性沉船有越南“平顺”沉船、“金瓯”沉船,马来西亚“万历号”沉船,印尼“泰兴号”沉船,菲律宾“圣·迭戈号”沉船等。与东南亚通往中东、非洲的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相对应,出现了菲律宾往来美洲的新海上丝绸之路。
 
“金瓯”沉船出土瓷器
 
马来西亚“万历号”沉船出土瓷器
      海路上的东南亚与东西文明的碰撞
      有关东南亚与中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