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发现始末
2017/12/9 10:41:40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国家博物馆藏 1978年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 高 47厘米 口径32.7厘米 底径20.1厘米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有1件珍贵的文物是从河南省临汝县纸坊公社阎庄大队(今汝州市纸坊乡纸北村阎庄自然村)出土发现的,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考古价值傲然屹立于中华国宝之巅峰,2003年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它,就是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做为当年第一位发掘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李建安先生,至今却鲜为人知。现在汝州计生委工作的谭国强与李建安交往有数年之缘。作为发现者的见证人,他将所知的发现鹳鱼石斧图陶缸有关往事叙说出来,以飨关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广大朋友。
  李建安,1953年7月出生,为汝州市纸坊乡纸南村第十村民组人。1972-1974年在本大队做民办老师,1975年应征入伍。1978年4月,从云南腾冲退役回家没多久的李建安,被纸坊公社招收为合同制工人,分配到公社文化站当文化干事。由于工作需要,李建安曾被派往洛阳学习过《文物法》。同年10月,他随洛阳地区文物处参与到纸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发掘,对文物工作有一定经验。
  1979年春节初八的早晨,李建安在集市买菜时,偶尔从纸坊乡纸北村一位60多岁的老汉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该村苹果地发现了不少红陶片。吃过早饭后,他便准备好工具,迅速赶往知情人描述的现场---纸北大队阎村东距黄涧河西岸60多米处一竹园附近。到达现场后,他从一个没挖好的苹果树坑中捡出一部分红陶片,经过20多分钟的拼凑,一个很不完整的尖底陶缸显现出来。这时,在中山寨考古大墓群时所学的一些知识得到应用,他初步把此物确定为二次瓮棺葬红陶尖底瓶。后来,发掘成果进一步扩大,他一个人在原苹果树坑的东西向拓展挖开了一个长560cm、宽80cm、深85cm的土坑。经过一天半时间的精心挖掘,共挖出红、青两种颜色大小直径、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个,其中只有第12个陶缸上有鹳鱼石斧的图案,其余的均无任何图案。因为这个陶缸上有图案,李建安特意看了一眼,发现陶缸边沿有一个高约13公分分长呈三角形的口子(当时不在意,李建安分析是大队移土时车辆辗轧所致,此缺口至今没有找到)。当挖出第13个陶缸时他实在太累了,不得不停工回家休息。就这样他分3次把这13个陶器,运到自家的院落里,这便成了13个陶器出土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休息几天后,他开始对这13个陶器进行清理。在清理中,他发现陶缸和尖底瓶里装的是土和人骨头。家人知道后,以放在家中晦气为由,极力反对他把这些陶器放在家中,要求他马上送走。无奈之下他用架子车把这13个陶器运到纸坊公社东院(韩家祠堂主房下东第一间平房内)他的办公室,这是13个陶器的第二个落脚点。由于当年谭国强也在纸坊公社上班,与李建安的房间只有一墙之隔。谭国强闻讯后看到其中一个陶缸上有鸟、鱼、石斧图案时,当时他问:“你弄这些玩艺这么下功夫干啥哩,能值几个钱?”他激动地告诉谭国强:“这里的东西可是国家的宝贝,不是值几钱的问题!”当时人们普遍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批陶缸的珍贵性。后因人事调整,他和13个陶器也随之搬往公社大院的另一间办公室内,这是13个陶器的第三个落脚点。
  在此期间,李建安曾多次与原临汝县文化馆联系,请求早日把这些文物妥善安置。由于当时临汝县考古工作比较滞后,工作人员对陶器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此事拖了又拖。时隔二年多后,即1980年春节前的一天,李建安的请求终于有了结果,他兴高采烈地用自己的自行车拖着架子车,沿着洛界公路,经过一个半小时行程到达原临汝县文化馆。时任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亲切接待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