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明:龙泉黑胎青瓷考古的新进展
2017/12/21 16:14:15

      龙泉窑黑胎青瓷不仅是龙泉窑产品中的精品,而且与宋代官窑和“哥窑”等问题纠缠在一起,是龙泉窑乃至两宋时期古陶瓷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10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龙泉青瓷博物馆等单位以龙泉黑胎青瓷研究为核心,联合对龙泉地区的古窑址进行系统的调查以及重点发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野外考古工作可分成调查与发掘两部分。
  1.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初步完成了龙泉南区大窑、溪口以及东区紧水滩库区等窑址群的野外详细调查,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在窑址的分布上,由原来认为的主要集中于溪口一处地点几乎扩展到了龙泉市全境,南区大窑、溪口、石隆、瓦窑路及东区的紧水滩水库一带均发现了生产黑胎青瓷产品的窑址;其次是在窑址的数量上,由原来的一处增加到了将近30处左右;第三是初步了解了龙泉黑胎青瓷的基本面貌,其胎釉特征相当复杂,既有传统上认为的薄胎厚釉青瓷外,也有薄胎薄釉及厚胎薄釉、厚胎厚釉青瓷,胎色深浅不一,有灰胎、深灰胎、浅黑胎、深黑胎等,釉色变化较大,有粉青、青黄、灰青等诸多釉色,但基本特征仍为开片,紫口铁足;第四是确认大窑地区不仅是白瓷青瓷的生产中心,同时也是黑胎青瓷的生产中心,不仅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窑址群,达到26处之多,而且产品面貌极其复杂,时代上早晚有别,大窑很可能是黑胎发生、发展直至兴盛的重要地区;第五,时代上,主要集中在南宋时期,但宋元均有,突破原先认为龙泉黑胎青瓷仅在南宋晚期出现的认识,往前可上延至南宋早期,往下可至元代,大大丰富了龙泉黑胎青瓷的时代特征。
  2.发掘工作
  发掘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溪口瓦窑垟与小梅瓦窑路窑址。
  瓦窑垟窑址清理窑炉遗迹两处,不仅揭露出基本完整的窑炉,而且在最早的窑炉内出土黑胎青瓷产品。瓦窑垟窑址生产规模较大,黑胎青瓷与白胎青瓷兼烧,黑胎青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不仅包括碗、盏、盘类日用器,还包括尊、炉、觚等仿青铜器的产品,质量极高,多数器物为薄胎厚釉,部分器物甚至釉层较胎体为薄,造型纤巧规整,釉近玉状莹润,开片纹较大,具有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是生产龙泉黑胎青瓷的典型窑场。 
瓦窑垟窑址
 
瓦窑路窑址发掘现场
 
瓦窑垟窑址Y5出土黑胎青瓷盘
 
瓦窑垟窑址Y5出土黑胎青瓷器盖
  瓦窑路窑址位于在小梅镇政府所在地,处于大窑窑址群与金村窑址群中间的空白地段。发掘揭露龙窑窑炉一条,出土大量的黑胎青瓷产品。黑胎青瓷主要发现于两个灰坑中。黑胎青瓷胎体很薄,有两种釉质,碎片纹玻璃质釉和粉青凝厚釉(不开片)。碎片纹玻璃质釉青瓷的釉质玻化,较透明,釉层开片密集,釉色较深,主要有灰青色、灰黄色等。器形主要有八角盏、盘、瓶、炉、碗、盏、把杯、洗、碟、觚、盒、唾盂、盖罐、鸟食罐、圆纽器盖等,器型小巧,制作工整。粉青凝厚釉青瓷主要出于窑炉底部,釉质凝厚不透明,色粉青,器形有碗、盘、盏等。该窑址产品在胎釉和器型特征、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上海博物馆的热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烧造年代在南宋早期。瓦窑路窑址不仅是一个全新的地点,而且是一个全新的窑址类型,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几乎纯烧黑胎青瓷的窑址,它对于探索黑胎青瓷的起源及其性质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瓦窑路窑址出土黑胎青瓷瓶
 
瓦窑路窑址出土黑胎青瓷觚
 
瓦窑路窑址出土黑胎青瓷尊
 
瓦窑路窑址出土黑胎青瓷盏
 
瓦窑路窑址出土瓷器的各种釉色
  3.文献记载的宋代哥窑
  哥窑一词主要见于明清两代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综合明清两代的主要文献来看,“哥窑”一词实由明代人提出,基本概念在嘉靖年间后期形成并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