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研究获重大发现
2019/8/10 17:39:05
甲骨文发现地——河南安阳殷墟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十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探访这一中国现代考古学“圣地”时了解到,近10年来,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均取得重大突破。
考古发现了大型“树枝状”手工业水系和“两纵三横”路网,殷墟布局日益清晰;
专家追踪祭祀坑殉人来源时发现,殷墟殉人以俘虏而非奴隶为主,对当时的社会性质有了新的认识;
10多万片甲骨正得到精细化全面整理,一度“低迷”的甲骨文研究正在改观,进入全面整理和研究的新时期。
“树枝状水系”深刻影响殷墟布局
经过历时9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殷墟内重要大型人工工程——满足手工业需求的“树枝状”水网和“两纵三横”的路网得以确认,殷墟布局进一步明晰:有着发达的水系,以路网、水网为骨干,大小不同的邑聚以及手工业作坊密集地分布其间。
殷墟遗址路网与水网局部关系示意
88年的持续考古始终未发现城墙踪迹,成为殷墟考古的最大谜团,但很多专家也由此坚信,在殷墟发现城墙的可能性极低,或者说这座晚商都邑的确没有建造过城墙。
在没有发现城墙的情况下,凭什么说殷墟一定是商王朝都邑?作为商王朝晚期都邑,殷墟究竟有无与之匹配的大型人工工程呢?
“我们认为,通过田野考古确认的路网与水网,正是这样的重要人工工程,与大型宫殿和王陵区一样,是将殷墟定义为晚商都邑的有力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说。据了解,这一成果将于今年8月在中国最权威的考古学学术刊物《考古学报》上全文发表。
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数段水渠,经过考古钻探证实,是同一条大型人工引水设施的不同渠段。这条总长约2500米的人工水渠正是殷墟干渠,截面呈倒梯形,口宽3~6米、底宽4.5~5米、深2.8~4米。它规模宏大、贯穿范围广、沿用时间长,从西北向东南贯穿殷墟,局部区段还设有蓄水坝,显示出商人的高超智慧。
与洹河相通的干渠引水之后,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南部约1500米处向东南分出多条支渠,干渠与支渠平面分布形状犹如半棵树枝,专家称之为“树枝状”水系。
专家发现,沿“树枝状”水系分布的邑聚内,也都开凿有水井,可见居民饮水是通过水井实现的。那么这一水系的用途是什么呢?
“殷墟迄今发现的作坊类型十分丰富,有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制玉作坊等,它们都分布在‘树枝状’水系的支渠附近,充分显示出水系用以满足当时手工业用水的需求。不仅如此,这一带也是道路系统相对发达的地区,暗示道路与手工业作坊之间的密切联系。”唐际根说。
“殷墟水网工程浩大,非一个族邑可以组织修建,它几乎流经半个殷墟范围,穿行于诸多居民点,也决非服务于某一个特定聚落。”唐际根说,“树枝状水系给殷墟布局带来了深刻影响,水网两侧,邑聚、作坊密布。”
“从更宏观的视野观察殷墟手工业布局时发现,作坊分布不仅与水源有关,还有成片化特点,其中宫庙区南部的一组铸铜、制陶、制骨作坊,正位于殷墟干渠下游,主干道也在近旁,保证了这组作坊给水和运输的便利,有可能由王族直接控制。”唐际根说。
此外,经过近年来的田野考古,殷墟时期继续沿用的干道一一被揭示出来:两条南北向和三条东西向、宽达10~20米的道路,构成了殷墟时期“两纵三横”的路网格局。此外,多条宽1.2~3米的邑间小路,在各个居民点内部互相连接。
“位于殷墟腹地的‘两纵三横’路网,道路之间相互沟通,路面宽阔,车马痕迹纵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