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仙人洞遗址考古工作概况
2019/11/26 11:41:37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2年2月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刘玲等人到万年县作考古调查,得到该县文化馆姜同志对这一洞穴的反映,即前往勘探,发现洞口地面暴露许多动物骨骼和大量泛白色螺壳,并采集到穿孔石器和砺石各1件,又在洞口右侧紧靠洞壁处,看到一大块胶结堆积,高约1.30米左右,断面上有不少动物骨髓,螺壳、蚌壳和少量的红砂陶,因此确认它是一处古代的洞穴地址。
      为了解这洞穴遗址的文化内涵,同年3月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又派刘玲、陈克刚、杨厚礼、陈文华、郭远谓、李家和组成发掘组前去试掘,于洞口开了三个探方,历时50天,获得人工制品300余件,并发现烧火堆12处,人头骨3个,股骨4根,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等。
 
      这次试掘,在洞口的左右两侧开了三个探方,编号为T1、T2、T3,T1和T2分别位于洞口左右两侧靠洞壁处,T3靠近T4的东侧,面积为2×4米,合计28平方米。三个探方以T3堆积保存比较完整,文化层厚达2.30米。

      以T3北壁为例,地层分三大层,其中第一大层又分A、B两小层;第三大层分A、B、C层,这之中的B、C又分甲、乙两小层,堆积序列从上至下依次为①A、①B、②、③A、③B、③B甲、③B乙、③C、③C甲、③C乙层。

      ①A、①B层包含有大量螺壳、少量蚌壳、木炭屑、动物骨骼、陶片、穿孔蚌器和不少石灰岩碎块,但同时出有近代青花瓷片。

      第二大层含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和灰陶,并有一件盘形陶鼎足,还有骨器、蚌器和粗磨石器,也有少量石灰岩块和大量动物骨髓、螺壳等。

      第三大层为仙人洞的主要原始堆积物,堆积厚度达1.80米,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和蚌器、骨器、石器、夹砂红陶片,以及人骨、头骨,还有白色灰烬和红烧土,石灰岩烧块及烧火堆。3C甲层出有人股骨1根,出土动物骨骼和文化遗物较多;3C乙层为深黄色砂土层,文化遗物等逐渐稀少其底部为原生黄砂土层。

      试掘报告执笔者郭远谓、李家和从地层和出土文化遗物分析,第一层出有近代扰乱坑和瓷片等,应为近代扰乱层;第二层出土篮纹泥质灰陶片和夹砂陶片,并有磨制石锛等,应为一个时期的文化堆积;第三层虽小层较多,但所出陶片均为饰绳纹的夹砂红陶,应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堆积。据此,他们把它分为两期,第三大层称之为第一期文化,第二大层称之为第二期文化。第一期文化中,有烧火堆遗迹;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牙角器和蚌器等共220余件(片),还有人骨和动物骨骼,其中石器46件,打制石器24件,磨制石器16件,还有燧石片11件,石英片81件。陶器复原1 件圜底直口罐,陶片90余片,骨器36件,蚌器52件。人骨和动物骨骼,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有恒鉴定结果如下:

      人骨:头骨有颅顶骨1片,下颌骨1残块。压扁破碎的头骨1个,另有股骨一段,是属于成年男女和儿童四个个体的残骨。

      动物骨骼:多破碎,有不完整的头骨、躯干骨、趾骨、牙床、牙齿,还有介壳等,动物种属有:斑鹿、麋、野猪、羊、猕猴、猪獾、鼬、中国小灵猫、果子狸、野豹、猫、蚌壳、雕、鸡等十四种,介壳有厚壳蚌、矛蚌、河蚌和田螺,还有花龟、鳖和螃蟹等,其中以斑鹿占多数,次为糜、野猪,羊和鸟类也不少。

      第二期文化,有石器6件,未见打制石器,仅见磨制石锛等器。

      陶器残陶片56件,分红陶系和灰陶系。骨器4件,蚌器19件。动物骨骼能辨明种属的有鹿类和野猪、龟。

      此次发掘,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华南地区最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洞穴文化内涵,日后成立的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于1964年4月作了第二次发掘,历时35天,获文化遗物600余件,烧火堆10处,灰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