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
2019/12/6 12:04:15
经过一天半的演示汇报和评委的认真评议投票,公众关注持续月余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4月13日揭晓。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十个项目被评为2011年度最为重要的十项考古发现。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二七区文化旅游局
发掘领队:张松林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沟景区内。在5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调查及发掘的数量众多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
专家点评:
李伯谦:出土的石器、用火(塘)痕迹、动物骨骼和骨器证明,在距今4万年前人类已有了早期的聚落萌芽,且已有了中心营地和附属栖居地点,甚至还可能已有早期的信仰崇拜。
王新金:灰烬堆积遗迹的活动面的研究对探讨当时人类行为学提供了又一实物依据。
严文明:这批发现证明中国核心地区有十分丰富的旧石器遗存并与中国更早的旧石器传统一脉相承。也证明东亚现代人非洲起源说不可靠,而早先吴新智等提出的“以本土起源为主、同时有少量基因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赵辉:自距今十多万年的荥阳织机洞遗址和旧、新石器之交的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以来,老奶奶庙遗址填补了联系二者之间的环节,建立起当地旧石器中晚期直至全新世文化的完整系列,这个系列及其所见石器技术,文化行为的演进发展过程,关系到东亚地区现代人及其文化起源的重大前沿性国际课题。
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
发掘单位: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出版局、漳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范雪春
奇和洞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2009~2011年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20平方米。
目前已发现3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石铺活动面遗迹,并出土打制的石制品200余件,少量打制骨器及哺乳动物化石等。石制品属典型南方砾石石器传统。
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两期,第一期重要遗迹有火塘、红烧土堆等;遗物以打制石器为主,少量简单磨制石器及陶片、骨制品、动物骨骼、人牙、煤矸石等。
新石器时代第二期的遗迹有火塘、灰坑、房址、灶、沟等。居住面主要是由砂质土及烧土平整填垫而成,上面发现木骨泥墙的残块;磨制石器显示其磨制技术也较成熟;陶器纹饰有斜向交错绳纹、刻划纹、锯齿纹、戳点纹、压印纹、指甲纹等丰富内容;出土了两具较完整的成年人颅骨及部分肢骨;动物骨骼有犬、猪及其它哺乳动物骨骼与鸟类、龟鳖甲、鱼骨等;还出土了两件精美的艺术品:由砂岩磨制的鱼形雕刻钻孔饰件与通体磨制的骨管。
奇和洞遗址是福建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区域史前文化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空白。
专家点评:
张学海:旧新石器时代的转换和两者的时间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