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推荐项目(三)
2019/12/12 15:13:37
黄岩沙埠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 发掘区航拍图
竹家岭窑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青瓷村与廿四都村交界地区,是沙埠青瓷窑址群内最具代表性的窑址。沙埠青瓷窑址群于196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面了解沙埠青瓷窑址的生产历史与价值,并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学术支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9第198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和黄岩区博物馆联合对竹家岭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一、窑炉区域揭露出规模庞大的龙窑窑炉,为浙江地区目前已发掘的两宋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晰的窑炉遗迹。
窑炉全景(Y1)
窑炉区域揭露出龙窑窑炉1条,时代为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编号为Y1,斜长72.32米,方向为152°,除窑顶坍塌外,其他结构保存良好、布局清晰,由窑前工作室、火膛、窑床、排烟室、窑棚等结构组成。窑前工作室呈不规则圆形,两侧由匣钵砌成护墙,后部与窑炉火膛位置相连;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后部置火膛壁;窑床上残留大量垫具,多为M形匣钵,排列较整齐,布局规则,局部位置残留有窑顶坍塌碎块(窑顶以条形砖砌筑);窑壁以匣钵和砖块砌筑而成;窑床东侧开有12处窑门,均为外八字形分布,间隔2.8—8.7米;排烟室位于窑炉后部,平面呈梯形,前端底部置烟火弄,后部置烟道,以匣钵和条形砖砌成。窑炉两侧发现有柱础石,应为窑棚遗迹残留,其中东侧发现有8处,西侧发现有7处,南侧发现有1处,除个别外,均为东西对称分布。
酱釉碗
青釉凤纹大盘
青釉双面刻划花碗
青釉婴戏纹大盘
二、废品堆积区揭露出丰厚的地层堆积,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为探索沙埠窑址窑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充分资料。
废品堆积区共布设探方2个,编号为TN03E02和TN03E03。目前TN03E02发掘工作已经完成。该探方地层堆积共分为10层,其中第①、②层为表土层;第③—⑨为窑业废品堆积层,10层为窑炉筑造初期的工作面。截止到目前,结合Y1和Y1①出土器物,大致可以将本次发掘的地层堆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地层包括TN03E02第⑥—⑨层,青釉瓷器流行内腹单面刻划花装饰,尤以盘内心刻划的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等纹样最为精美,时代为北宋中期晚段;第二期,地层包括第③—⑤层,青釉瓷器流行双面刻划花工艺,其中内腹刻划花,外腹刻划折扇纹,时代为北宋晚期;第三期,包括Y1和Y1①层,青釉瓷器,流行内腹单面刻划花,纹样主要为菊瓣纹,时代应为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
三、价值与认识
1.窑炉遗迹保存状况良好,为浙江地区目前已发掘的两宋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晰的窑炉遗迹。
2.地层堆积丰厚,结合窑炉出土遗物,可将竹家岭窑址生产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有助于充分认识沙埠窑的发展历。
3.废品堆积区出土器物类型丰富,可分为青釉和酱釉两类。青釉产品面貌在第一期与越窑面貌相似,在第二期与龙泉窑面貌相似(但装烧工艺仍延续第一期),对于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和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期流行的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大盘为国内特有,其他地方少见。酱釉瓷器于第一期就已开始少量出现,至第二期继续生产,且质量高超,可媲美同时期的紫定产品。该类酱釉产品也为两宋时期浙江地区特有,他地不见。
总之,竹家岭窑址为代表的沙埠窑址群,其窑业技术与面貌丰富,相关考古工作对于探索越窑、龙泉窑乃至耀州窑等不同窑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君庙山窑址群2019年度发掘区航拍图
Y1平面图
Y1窑门
Y2平面图
11 Y2窑内匣钵
宁波奉化陈君庙山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