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与庙底沟彩陶背后的隐喻
2020/3/21 12:31:59
史前彩陶的研究角度有多种,既各有侧重,又往往有所交叉。如果不做制作工艺上的分析,仅就图像而言,可以归纳出一个从二维到三维再到四维的方法链。“二维”指的是平面图案,作为研究资料的彩陶图案常常以描摹所得的线图形式出现。研究这些图案一般有形式分析与图像学两种方法。形式分析侧重直观的图像描述,而图像学则深入到对图像意义的阐释。“三维”指的是彩陶器本身,所有彩陶图案都是以陶器为载体的。图案的装饰部位、陶器的形态与文化属性等,都是彩陶的研究范畴。“四维”则是指对彩陶器进行历时性考察。通过明确研究对象在文化序列中的位置,以期推断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特殊时间段下特殊图案的文化信息。
在这一方法链中,有两大难点。一是图像学。史前彩陶的图像意义,在缺乏文字资料的情况下,以不同学说为背景对图像进行的阐释,得到的也是无法被实证的假说。二是彩陶器的时间定位。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具体到每一件彩陶标本的测年数据是不可得的,只有考古学的方法才能确定彩陶器的相对年代位置。这里还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彩陶器的文化属性,因为考古学文化本来就有时间意义。但这一层次对认识彩陶远远不够。一种考古学文化往往有几百年的跨度,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文化面貌会发生一些变化,为了研究文化进程,考古学文化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对文化进行分期,每一期文化的面貌相对稳定。因此,彩陶器的绝对年代尽管不可得,那还是可以经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将彩陶器划归到相应的期别里。这是第二个层次。之所以称之为难点,是因为目前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体系并不足以支撑大多数彩陶器的期别归属。
针对这两种难点,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彩陶,更应该重视通过三维与四维的研究视角向彩陶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这样,从图案的形式分析着手,加上彩陶载体第三维与第四维的属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图像学阐释的不足。
一、仰韶彩陶的老话题
半坡与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研究,从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长久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四维观察视角下,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彩陶器的分期问题,或者,确切地说,是建立一个适用于体现彩陶演变规律的考古学文化分期方案。
(一)通过半坡文化分期解决半坡彩陶的发展规律
关于半坡文化的分期,学界早有多种成熟方案。然而,半坡文化最具分期标尺意义的,是很少施彩的杯形口双耳小口尖底瓶。运用此类分期方案,彩陶图案的演变情况并不直观,具体标本的期别难以落实。因此,在重新审视了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临潼姜寨、南郑龙岗寺这四处经典的半坡文化遗存后,对目前的种种分期做出一些调整,并形成了以下四期的半坡文化分期认识【1】。
总得来说,半坡文化彩陶属于黑彩系,以器表彩为主,兼有部分内彩。施彩器类广泛,瓶、壶、钵、盆、盂、罐、缸等器物大类中,均有施彩者。包含主要的图案风格有“几何风格”和“图像风格”。“几何风格”包括以“线纹风格”和“直边三角风格”为代表的“直线造型风格”;“图像风格”包括“符号风格”和“象形风格”。
图1半坡文化彩陶图案风格分类
半坡文化第一期时,彩陶图案简单。多见曲折线条与一些符号风格的图案。第二期开始,半坡彩陶进入了一种自由发展的阶段,具体表现是象形风格的图案极为丰富。那些儿童画一般天真的小鱼、小鹿、小青蛙,加上圆脑袋的人面纹,使得这一时期的彩陶呈现出原始的浪漫和自由。进入第三期,半坡文化彩陶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分野。一部分是“直线造型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