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推荐项目(一)
2021/3/24 16:21:10
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2013年发现,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750平方米。发掘之前建设了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
井头山遗址环境(南向北摄)
发掘场景
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堆积最厚处2米多,分为12小层(编号为第9~20层)。
发现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按性质分为两大类:
一、人工利用后废弃的动植物、矿物遗存,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海生贝壳,种类有蚶、牡蛎、海螺、蛤、蛏等5大类,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属鹿、猪、狗、水牛、海鱼等;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废木材、橡子壳和储藏坑中的麻栎果、橡子,以及少量炭化米等。另有很多胶结着牡蛎壳的小块礁石。
二、陶、石、骨、贝、木、编织物等器物400多件。陶器,器形有卷折沿敞口釜(饰绳纹、方格纹)、支脚、平底盆、圈足盘、红衣陶深腹罐、杯、碗、壶、拍等。石器较少,有斧、锛、锤、凿、石球、垫饼、磨石等。骨器较多,有镞、锥、凿、鱼鳔、笄、哨、鹿角锥、针等。贝器,共出土数十件。木器,共上百件,有桨、矛、柄、杵、双尖头棍、碗、带销钉木器等。编织物,出土10多件,有筐、篓、篮、席、扇、鱼罩等生活用器,以及渔网残块。
以贝壳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积(北向南摄)
填埋废木料的灰坑
发掘成果表明:
一、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
二、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轴线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
三、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发源、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宝贵案例,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土木器
木桨出土情形
用芦苇编织的渔罩
出土骨器
饰浅方格纹陶釜
大牡蛎壳制作的贝器
余姚施岙遗址考古发掘
施岙古水田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我们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先期钻探,确认此区域古水田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
施岙遗址水稻田道路系统
在古水田分布区,共布设探沟24条,布探方44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平方米。
发掘发现三个时期的块状水稻田。其中第二、三期水田已检测4个碳十四年代数据。第一期可能属于河姆渡文化三期(BC4000年前后),目前仅在TG2南端揭露,发现一条疑似的东西向凸起田埂。第二期属于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BC3700-3300年左右),在TG1、2中发现明确的田埂3条与生土埂3处;TG2中田埂宽约0.5-1米,间距约20-30米。第三期属于良渚文化时期(BC2900-2500),发现大面积的块状水稻田,由纵横交错的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田埂(有些为木头铺垫)明确的有近20条,东西向田埂数量较多,田埂宽约2-3米,间距约15-40米之间,明确的三块田块面积分别为900、1700、1900平方米左右;水稻田堆积中出土极少量鱼鳍形鼎足、泥质黑皮陶等。初步了解到,这三个时期的水稻田结构应均为“井”字形,前后延续发展。
TG1南壁地层堆积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水稻田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路3
TG9俯拍(灰色地方为道路)
TG2良渚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