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567瓷”
2015/8/4 11:05:41

        “567瓷”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国营瓷厂生产瓷器的简称。那时轻工业部下辖的国营大型瓷厂主要有红星、宇宙、为民、艺术、建国、人民、红旗、光明、东风、景兴、新华、红光、雕塑、曙光,这14家国营瓷厂使用统一的底款。此外,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生产的瓷器,也被划分到“567瓷”里面。这一时期是新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时代。
 
粉彩五老四少瓶
        1949年,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生产“建国瓷”的建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家用瓷委员会”很快成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由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国家瓷器烧造。很快,我国第一个国营瓷厂成立,这就是著名的“建国瓷厂”,它的前身是清代御窑厂和江西瓷业总公司,所以说“567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科研创新上,都达到了全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1954年,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成立,集合了当时全国各方面的人才。美术方面包括徐悲鸿、刘雨岑、王大凡等;工艺设计方面包括祝大年、张守智、王步、周湘浦、周国桢、汪桂英、王锡良、戴荣华等。全国文博、考古、美术、科技等部门都参加了历史名窑的恢复和生产。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派专业人员到景德镇帮助研究试制新配方,著名的“7501瓷”所使用的高岭土、长石、石英,经调配烧制后,白度达到了90%,而古代官窑的白度最高只能达到80%。
 
“珐琅彩花卉玉米瓶”底款为“景德镇市工艺联合总社试验瓷厂1956年造”
        表明当时是由手工业合作小组逐渐过渡到初级社、高级社之后建立了“联合总社”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统一安排、轻工业部具体统筹的生产制度。这件瓷器造型新颖独特,被称为“玉米瓶”,纹样精致细腻,体现出了时代的新风貌,不再是匠人按部就班地描摹。
 
“粉彩雪景薄胎碗”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制瓷艺人的创造力。
        这件薄胎碗器型硕大,口径长达48厘米,通体以坚实细密的薄胎制成。其上所绘的雪景采用了艺术的手法,表现出瑞雪迎人的喜气。它的底款为“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这是国家研究陶瓷制作技术的最高机构。该碗是计划经济时期外销瓷的登峰造极之作,釉面洁白,蛋壳薄胎迎光即透。口沿及底足用矾红彩绘,碗内心有蝙蝠围绕图样,寓意福寿。山石嶙峋,古木遒劲,坡岸交错,层次有序,生动而有立体感。作者深谙画雪景的奥妙,巧用粉彩玻璃白描绘。从制作风格上判断当为已故陶瓷美术大师、景德镇“雪景大王”余文襄所作。
 
粉彩草原牧羊女纹盘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陶瓷美术系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开设了陶瓷工艺、陶瓷机械和美术设计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景德镇十大瓷厂”和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一方面通过“老艺人技艺传承”实现技术的积累与传承,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技术工人进入高等院校,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瓷器大师张松茂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出生于陶瓷世家,1953年进入了“美术合作社”,1956年调入陶研所。他是最早一批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瓷器艺人。迅速成长的张松茂是“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创作的《奔马》、《在草原上》、《喜报丰收》成为那个年代的代表作品。“粉彩草原牧羊女纹盘”创作于1955年,张松茂用火热的创作激情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形象。人物画法摆脱俗套,讲究现代美术的比例、均衡,色彩艳丽明快。张松茂创作的这类题材作品仅存世一件,十分珍贵。
 
粉彩梅花将军盖罐
        叶震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