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瓷国明珠 传播青瓷文化——访青瓷大师徐朝兴
2015/12/24 16:06:04

 
    龙泉青瓷蜚声中外,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璀璨的“瓷国明珠”。徐朝兴作为国家级青瓷传承人,有着丰富的青瓷制作工艺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浙江龙泉,专访了徐朝兴,听他讲述与瓷器结缘的故事,并欣赏了其得意之作——梅子青釉《粉盒》。
 
梅子青釉《粉盒》 作者:徐朝兴  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
    记者:徐老师您好,您13岁的时候就师承李怀德老先生学习青瓷技艺,到现在将近60年的时间了,在整整一个甲子的时间里,您和青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徐朝兴:1956年,我13岁。当时,家里条件比较困难,我们当时是想学门技术有口饭吃就行了。1957年总理指示,要恢复中国五大民窑,我们浙江省成立了恢复龙泉青瓷委员会,我们龙泉市场成立仿古小组,从民间艺人选拔了五个人,在学徒当中选拔了三个学徒,成立这个仿古小组。通过一段时间,包括那一年恢复龙泉青瓷,有北京轻工业部的、上海研究所的、浙江大学的、中国美院,好多专家学者云集龙泉,那时候我们就知道,龙泉青瓷在历史上有这么大的地位,当时我就想,因为选择吃这碗饭,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学好,当时粗略的印象是这样的。
 
青釉《五管瓶》 作者:徐朝兴  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
    1979年第一届陶瓷评比时,浙江有十大瓷厂,其中有杭州的、萧山的、绍兴的、余姚的、上虞的、宁波的,还有龙泉、衢州,在全国评比当中剃了光头,一个三等奖都没有。
    再到1982年,第二次陶瓷评比时,我们省轻工厅着急了,我们浙江的陶瓷在全国没有什么份额,连个三等奖都没有,1981年底把我们的厂长、所长招到杭州去下命令:“你们在第二届全国陶瓷评比,一定要为浙江争气,一定要拿上奖。”
    当时我们从杭州会议出来,当时我当所长、党支部书记,我回来搞布置。结果1982年光我们研究所在全国评比当中拿了七个奖回来。其中,我一件52公分的迎宾大挂盘,拿了一等奖,800多件作品里总分拿了第一名。
    记者:专家们对这个作品的当时是如何评价的?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迎宾大挂盘的?
    徐朝兴:龙泉哥窑工艺,在龙泉是一大突破,称为当代哥窑国宝。
当时我们查阅资料,70年代我看到一个青釉的挂盘,是玻璃柜子,我没有量,目测一下是40公分,我们当时提出,要超越古人,要超历史水平,一米三的大挂盘,50公分,叫迎宾大挂盘。我们设备比较简陋,包括一些工艺上的问题我们也解决不了,当时我们就是经过反复实验,经过几十次失败以后,终于这个五十公分迎宾大挂盘烧制成功了。
    通过陶瓷评比,总分拿到第一名的时候,有个日本商人,他说,用一辆三菱的面包车来跟我换这个盘。当时我就讲,这是我们国家的东西,哥窑是国宝,虽然那时候我们国家最穷,但也不能流到国外去,这件作品现在还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阁。
    记者:您还有一个作品中美友好玲珑灯,作为邓小平访美的时候的国礼,您是如何想到制作这个作品的?
    徐朝兴:那是1979年,正好中美建交,当时我是普通工人,还没有给我这个能力,让我去搞设计。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勤奋好学,我就设想一下,是不是创作一个中美友好玲珑灯,当时这个图纸画好以后就进行雕刻。
    一烧出来以后,我们参加了浙江省创作评比,当时正好邓小平要访问美国,外交部为我们国家领导人访美选个作品,因为我这个中美友好玲珑灯,正好是这个题材,我这件东西在展览会上就给外交部拿走了。现在这个中美友好玲珑灯陈列在美国白宫。
    记者:您退休之后就全新创作,有了众多优秀的青瓷作品,比如哥弟混合三环瓶,为什么您说这个是您的成名作?
    徐朝兴:因为我受传统的影响根基比较深一点,因为我们是从徒弟跟师傅学出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