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的“异乡人”——夏侯文大师
2015/12/24 17:23:05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作品《梅青荷风笔筒》 现馆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感谢国家的政策,三中全会后,大家才有了自己的作坊。我认为龙泉青瓷既要面向世界,又要面向广大的劳动人民……”
    已在龙泉生活了50多年的夏侯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带着浓重的江西口音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艺术之路。曾经历过当年恶劣艺术环境及国家恢复龙泉青瓷政策的他,时刻把政策二字挂在嘴边,一双矍铄的眼睛上是两道花白如霜的眉毛,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将其人生哲学,毫无保留地道来。 
    夏侯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5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彩绘专业。自从1965年被分配至龙泉县上垟镇浙江龙泉瓷厂技术科任技术员,从事青瓷设计创作后,龙泉便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如今,已在龙泉工作生活了50多年的夏侯文,用自己的人生见证了龙泉青瓷的沉浮衰荣,一路走来尽管充满艰辛但仍无怨无悔。
    “青瓷是中国陶瓷的老祖宗,它是陶瓷之源、之魂,世界的陶瓷史离不开龙泉。龙泉青瓷让我更有用武之地。”代表龙泉青瓷参加完广交会的夏侯文,愈发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与决心。正是这样的气魄,让这个龙泉的“异乡人”成为了龙泉现代发展史的书写人。
    龙泉的“贵人”——设计带来生产力
    夏侯文的到来,给龙泉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和创新,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龙泉青瓷的复兴与繁荣。从铁路杯的设计让全国各省铁道部门蜂拥龙泉订购,到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收到大量出口订单,都是夏侯文和同事们为龙泉青瓷做出的贡献。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适销对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是生产力的体现。对于恢复不久且起步于日用瓷的龙泉青瓷来说,企业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设计人员的贡献的。没有企业的生存,青瓷水平的提高是无从想象的,这是青瓷艺术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当时的国营龙泉瓷厂,只有夏侯文和毛松林两个大学生。他们是龙泉的“贵人”,为低迷不振的龙泉青瓷带来了生产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设计的铁路杯
    最初为龙泉瓷厂赢得生存的活力和空间的是铁路用瓷,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样板,时隔整整半个世纪,至今面对它们,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厚重大方之气。这也是夏侯文的责任心和创作能力为瓷厂赢得的发展机遇。
    科班出身的夏侯文,拥有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的设计能力。千百年来,龙泉的民间工艺创造者们,往往只具备个人经验的口授手教的师承方式。即便是技艺再高超的匠人,都无法精准理性地复制自己的作品。而夏侯文在做每个青瓷作品前都会画好设计图纸。“图纸就是遗产”,夏侯文心心念念的便是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科班“鬼才”——艺无止境求创新
    “任何手工艺品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只是在传统器型和工艺上做文章,顶多只是守成,讲得难听一点,是照老祖宗的东西依葫芦画瓢而已,是摹仿或抄袭照搬。我们做陶瓷的,不能古董化、形式上僵化,死搬硬套、死气沉沉,而是要古典化,讲求推陈出新。”正如夏侯文所言,他自己也一直这样践行着。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作品《龙纹扁瓶》 现馆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青瓷釉下彩、玲珑瓷、哥弟窑结合、“色胎绘画”艺术瓷……他的每一次创新,都是青瓷划时代的标记。创新,但是从未脱离青瓷。他的作品让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夏侯文的作品。
    青瓷釉下彩的突破,被视为填补空白之举。一直以来,龙泉青瓷的风格是以造型见长,以釉取胜,靠浅浮雕饰为优势,釉下彩则是景德镇白瓷的优势。夏侯文用不同的坯料、釉料、色料对青瓷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