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所知。而隐没于荒漠深处中的另一处窑址,一直在远离世俗喧嚣的角落里安然入眠,在凄风冷雨中孤寂地沉睡了近千年。
流光溢彩的器物
灵武西夏瓷窑产品种类繁多、器形多样,有生活器皿、文房器具、娱乐用品、建筑材料等;釉色以黑釉、褐釉、白釉、青釉为主,也有少量姜黄釉印花碗碟。生活器皿有碗、盘、壶、罐、盆、釜、灯等。碗可分为高圈足碗、折沿碗、六棱碗、曲腹碗和斜壁碗;盘有折沿盘和六棱盘;盆有素面盆和鱼纹盆;罐分无耳罐、单耳罐和双耳罐,以瓜棱形为多。碗盘的圈足均挖足较深,足内壁倾斜或呈阶梯状,施釉较薄,器物外壁多施半釉,白釉碗盘的内心有沙圈痕迹。
文房器具有砚台和砚滴等。长方形砚台表面施白釉,有刻花图案和桃形墨池,制作精美。凤形倒灌砚滴风首翅膀为模制,器身为轮制,底部注口有圆孔与器内管状芯管相连。注水时将砚滴倒置,由底孔芯管灌注,用时水从凤嘴流出,立置时水不会从底孔漏出。
纺轮、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用的生活器物,以瓷代替金属也是西夏人的创举。各种动物雕塑品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娱乐用品有瓷埙和棋子等,棋子为黑白两色,多为扁圆形素烧,少数为弧面形,有的有纹饰,均为模具压制而成。
深不可测的煤井
一般烧窑所需瓷土和燃料应就地取材,缩短交通运输,提高生产效率。文物工作者在该窑西北300米处,发现两处小煤窑井口,通过洞内遗留的西夏瓷器残片推断,该煤井系西夏时期所建。煤井宽1.5米,高近2米,与地表呈25度斜角向地下延伸,砂石洞壁及台阶凿刻规整,凿痕清晰,成人不用低头便可缓缓入内。井洞内阴暗潮湿,深不可及。洞内可以捡拾到瓷制油灯,当年采煤工人的辛酸苦难遥想而知。
2009年8月,灵武市文管所得到文物保护员报告,一个盗墓团伙在该地昼伏夜出,密谋盗掘“西夏墓葬”。灵武公安与文物部门迅速布控,午夜秘密出击,在一个近30米宽、20米深的盗坑内,从盗洞中抓获8名盗挖者。后经自治区文物专家现场鉴定,该洞没有墓葬特点,系一处塌陷的古代采煤井道。
灵武回民巷西夏窑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磁窑堡地区是宁夏境内西夏时期制瓷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瓷窑,也是西北地区制瓷业的重点产区。虽然发现剔刻花产品的数量较少,但器物的胎质、釉色、工艺水平,足以证实该窑具有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这些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瓷器产品,为研究党项民族的制瓷传承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站在窑场漫山遍野的残瓷碎瓦上,不知它们被摔碎过多少次,才折射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当年窑匠背井离乡后,遂把流传下来的故事失散在民间。透过落日的余晖,我们隐约看到一支草原民族蹒跚的身影,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天际。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