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以白河窑和曹村窑为中心
2016/5/28 12:30:28

      北朝陶瓷近年来备受关注。巩义白河窑的考古新发现将白釉瓷器的创烧年代提前到了北魏时期,曹村窑的发现否定了范粹墓“早期白瓷”。这些新资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各有著述。现在已经发现的北朝窑址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与山东等地,主要有白河窑、相州窑、灵芝窑、贾壁窑、临水窑、曹村窑、西坚固窑、内丘西关窑和寨里窑、中陈郝窑等。为了进一步探讨北朝陶瓷的发展脉络,笔者在2009——2011年间,步前贤后尘,深入部分北朝窑址考察,以期获得新的认知。现将笔者考察过程中所获资料及初步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河南地区发现的北朝窑址
      (一)巩义白河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白河村,西距巩义市约7千米。遗址主要分布在水地河村和白河村一带沿西泗河两岸的台地上,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这里为丘陵浅山地带,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西泗河自南而北贯穿遗址中部。深厚的黄土层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高岭土和煤层。适宜的自然环境,为古代陶瓷生产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场所。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巩义市文物局协助,对巩义白河窑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在该窑址首次发现了烧制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北魏窑炉及其产品。白河窑的北魏瓷器以青釉瓷器为主,白釉瓷器次之,少见黑釉瓷器。青釉瓷器以碗为主,皆为深腹,底部附圆饼状实足,口沿外饰弦纹一道。胎壁较厚,器内满釉,器心积釉现象较为明显,器外壁半釉,垂釉现象较普遍。白釉瓷器主要有杯、碗等器物,深附,底部附圆饼状实足,胎体细白,器壁厚薄均匀。器内满釉,器外施釉过腹,没有垂釉现象,釉色一般都是白中泛青。不论是青釉瓷器,还是白釉瓷器,饼型足的足缘都斜削一周,并且均未发现有施化妆土的现象。还有大量的三足支烧和柱形支烧等窑具,三足支烧俱为捏制而成。特别是首次发现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叠烧,说明当时有同窑烧制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现象。
      (二)相州窑又称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的南岸附近。窑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相州窑烧制的器物有碗、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以及瓷塑和各种明器装饰品等明器等。碗的外壁和碗心积聚有较厚的深褐色釉,大部分碗心留有三个支钉痕。
      二.河北地区发现的北朝窑址
      (一)贾壁窑遗址,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西郊山区的贾壁村,地距彭城镇约11公里。贾壁村分南、北、中三部分,北贾壁和中贾壁之间,槽状盆地西侧有个寺沟,窑址就在寺沟口西约70米的沟北山坡上。贾壁窑主要烧制碗、高足盘和钵类青釉瓷器,按瓷质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一层透明青绿色釉,流油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多有黑色斑点,瓷化程度较差,胎面施一层透明青灰色釉,并常有流油现象出现。
      (二)临水窑,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已经发现临水火车站南青瓷窑址、临水三工区窑址、汽车一队和峰峰饭店窑址及峰峰电厂窑址,窑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临水窑始烧于北朝,经隋唐、宋金,持续到元明。在北朝时期,主要烧造碗、盘、钵等器物,以青绿釉、青黄釉为主。多数器物厚薄均匀,胎质细腻。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临水窑有一种近似白胎白釉的瓷器,胎质细密坚致,瓷化程度高,釉色细白略泛青。
      (三)曹村窑址,位于邺北城东城墙外约500米的漳河“护堤”内侧,距范粹墓所在的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约15公里,距东魏、北齐讲武城皇陵区约9.3公里。以窑址为中心左、前、右三个方向约300米的半径范围内,发现北朝时期的器物残片、窑具、红烧土、与器物残件粘连的窑渣等。陶瓷器物标本主要有酱釉陶器、青黄釉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