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堆塑魂瓶看湘乡宋代窑业的发展
2017/3/26 16:09:32


      由于埋藏较浅,湘潭境内的不少宋代墓葬,随着后人的生产活动,渐渐被破坏了。庆幸的是,从民间征集的文物以及宋代遗址的发现,又为文物专家考证湘潭的宋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宋代堆塑魂瓶
    在市博物馆湘潭故事展厅里,有一件制作于宋代的堆塑魂瓶。从这个名字,您想象得到它的用途吗?这件文物又“见证”了一段怎样的湘潭历史呢?
      与众不同的“粮食坛子”
      在宋代,魂瓶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方的冥器,又叫谷仓罐或堆塑罐。将魂瓶装满谷物,再随主人一起埋葬。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就相当于死者的“粮食坛子”。
      那时,人们烧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烧制出一些器型比较复杂的陶瓷器,从市博物馆里珍藏的这件魂瓶就能明显看出。它的制作,最考验技术的还是瓶身上的堆塑。
      相较于当时普遍流行的平口魂瓶,这件魂瓶造型更为独特少见。魂瓶从上至下布满了立体的纹饰,这就是魂瓶的堆塑。尤其是上方的房子造型,房顶的瓦片清晰可见。瓶身上除了波浪形的花纹,还有两排神态各异的人物造型。如果不是烧制技术的进步,保证了堆塑的均匀受热,很难制作出这样复杂的器型。
      “堆塑的不同造型,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但都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投射。它体现的是墓主人的信仰或者理想,也可能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盛兆华介绍,魂瓶上的堆塑越多,代表墓主人社会等级越高或生活越富裕。
      这件魂瓶上下分别透着一层淡淡的青绿色和黄色,这是给陶瓷上釉的缘故。当时,人们在制作魂瓶时,先经过一道高温烧胎的工序,等陶瓷冷却以后,涂上一层釉,再低温烧制。釉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器身,而且能让陶瓷外表更光滑、美观。不同颜色的釉,还能烧制出不同的图案来。 
市博物馆复原的湘乡窑场景
      难以忘怀的突击行动
      宋代湘潭境内魂瓶流行,或许与这里的窑业发展颇有关联。当时最著名的湘乡窑,就位于现在湘乡市棋梓桥镇的水府庙水库旁。从北宋开始,湘乡窑开始小规模烧制陶瓷,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到元朝又迅速衰落。当时,烧制的优质陶瓷或许卖了个好价钱,而那些不太成功的器物被就地倾倒,埋藏在窑周围。
      这里靠近娄底市区,经常有娄底市民过来钓鱼。1998年夏天,一位爱好收藏的钓友,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挖掘,这位钓友“收获”不少宝贝。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发动当地的村民来帮忙。对于生活在偏僻山村的村民而言,这个快速致富的方法太有诱惑力。每天天不亮,家家户户就上山去挖宝了。殊不知,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他们这是在违法。
      不久,文物部门收到了消息,并迅速采取行动,到当地做宣传。可是,经过几次宣传,效果不佳。直到1999年农历春节前,省市县三级文物、公安、武警等部门联合出动了。
      进驻现场以后,大家兵分多路,文物部门进行发掘,了解窑的分布范围,收集标本;公安则身着便装,到村民中调查摸底。在驻地工作期间的一天晚上,时针刚指向12时,盛兆华和同事突然被警察叫醒,每人领到一只手电筒,大家被分成5组带着警犬,来了一次突击行动。
      盛兆华去的那户村民家,刚好是村里的挖掘“大户”。当晚,就从他家收缴了一千多件陶瓷。“那是冬天,我拎着3大蛇皮袋文物经过一个个田埂,途中休息了很多次才到警车上。行动结束,大家又连夜赶赴湘乡公安局刑侦大队,清点出了三千多件文物,其中,个别文物可定二级,也有些可以定三级的文物。我们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晚上才结束。”时隔多年,盛兆华还记忆犹新。
      那次行动以后,有几位村民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当地盗掘文物的行为终于被制止。如今的湘乡窑已是省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