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金代鹤壁窑金黄釉大盆赏析
2017/10/11 17:19:58

金代金黄釉划花折沿大盆,是鹤壁窑烧造的生活用瓷。鹤壁窑工匠们以其灵巧的双手,把这一普通的器皿,创烧出了一个简约、鲜明、大气、华贵而独具特殊风格的鹤壁窑产品,此盆尚未在其他窑口发现。其釉色金黄在当地民间俗称谓:黄金大盆。其金黄色被视为上品。该盆分大中两个型号,大盆口径一般在40至50厘米之间,中盆口径一般也在30至25厘米之间,口沿分宽窄两种类型。 腹内绘有莲花、荷叶、牡丹、卷草、鱼藻 、鹅、鸭、兔、文字等纹饰,富有浓郁的中原民俗文化特征,也是最具鹤壁窑代表性的瓷器品种。 
一、鹤壁窑金黄釉大盆的烧造特色
鹤壁窑是以鹤壁集窑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山区村域, 素有“四十五里烧造坡”之称。 从现有的高家窑、 王家窑、 砂锅窑、 西窑头等等村庄,就能看出因烧窑而遗存至今的村名。鹤壁集窑址主要分布在羑河两岸,南至陈家、曹家,西至龙家、李家,北至邓家,东至 一矿、 四矿工人村等一带的村庄,现探明遗址面积达84万平方米,创烧于唐而终于元,烧造历史达五百年之久。金代传承宋代的烧造技艺,并加以改进和提升,在对瓷土的淘洗与陈腐上,在釉料装饰实用上,还在彩和胎的装饰手法上,在装烧和窑炉的结构上,都比前代有所改善和发展。特别是在唐代黄釉瓷和同时期白地黑花大盆烧制的基础上,提炼并大胆创新烧造出了鹤壁窑独树一帜的新款:金黄釉大盆。其盆内施黄釉,外施黑釉,两种色彩对比反差强烈明快,内饰纹样喜庆,寓意内涵深刻,颇具匠心独运,其典型器物如下:
黄釉莲花纹大盆(图1) 
 图2
1、黄釉莲花纹大盆(图1),折弧沿,宽囗沿,施涩白釉,沿宽4厘米。 弧腹壁,平腹底。外壁施酱黑釉(图2), 棕色砂胎,盆底部无釉淡棕色,留有白化妆土施的圈痕。盆腹内壁上端划两道环线纹圈,下刻划有三组卷草纹,盆内底部划两道环线纹,内圏刻划一朵盛开的莲花。盆高12厘米,口径45.6厘米,底径31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金黄釉出水莲花纹大盆
2、金黄釉出水莲花纹大盆(图3),折沿敞口,窄口沿,弧腹圆折,内壁施满釉,平腹底。外壁施赤褐色釉,盆底无釉,褐紫色砂胎 。口沿折壁处划两道环状纹圈,下刻划有三组藻荇纹(或为卷草纹、忍冬纹、如意连云纹), 内底刻划一环线纹,圈内刻划出水莲花纹,以篦划纹表现水波纹。其盆高10厘米,口径43.5厘米,底径28.5厘米(鹤壁市博物馆所藏并提供图片)。

黄褐釉鸭戏莲纹大盆(图4)
3、 黄褐釉鸭戏莲纹大盆(图4),窄唇板沿,沿上划卷草纹一周,弧腹下束,平腹底内略凹。外壁施酱黑釉中部折收, 盆底部无施釉,褐棕色砂胎。沿面和腹中壁划两道环线纹圈, 腹下壁划一道环线纹与底部环圈之间刻划有连环状水波纹,腹底部刻游鸭戏莲纹。盆高10. 7厘米,口径44.4厘米,底径30.5厘米(鹤壁市博物馆所藏并提供图片)。

黄褐兔纹大盆(图5)
  4、黄褐兔纹大盆(图5),折沿微弧 ,宽口沿,沿处施涩白釉, 腹微弧下收,平腹底。外壁施酱褐色釉, 盆底无釉,褐棕色砂胎。盆腹上端壁划两道环线纹圈,下刻划有三组如意连云纹, 盆底部划两道环线纹,圈之间再刻划三组如意连云纹,圈内划兔食草纹,兔子的周围刻划三组叶草纹。其盆高10. 5厘米,口径48.5厘米,底径31.5厘米(鹤壁市博物馆所藏并提供图片)。

黄褐釉鱼藻纹大盆(图6)
5、黄褐釉鱼藻纹大盆(图6),折弧沿,宽口沿,其沿处施涩白釉,沿宽3.3厘米。弧腹下束,平腹底。外壁施黑褐色釉, 棕紫色砂胎,盆底部无施釉 。盆内壁刻划有三组藻荇纹(或为云朵纹、卷草纹、忍冬纹),盆底面划花大鳜鱼一条,长24厘米,其鱼采用半刀泥技艺刻划鱼的整体形象及二棵鱼藻纹草,以篦划花绘鱼鳍纹和鱼尾纹。  盆高13厘米,口径44厘米, 底径32厘米(原鹤壁私人收藏)。

酱黄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