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再复烧(温度在1250~1280C)的方法。由于烧造火候难以把控,或高或低,如窑体发生跑风漏气现象,其烧造的釉变淡而发灰,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遗弃的灰坑中,可发现跑釉、缩釉、窑裂、窑粘等等残次品。鹤壁窑工在长期的烧造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吸收、融合,重新改进、创新,掌握了还原火焰窑的烧造技术,烧造出了五色斑斓变化无穷的釉色,有于烧造温度和釉内矿物质等多种元素裂变的原因,器皿中呈现出积釉、流变、色斑等流纹和图案,有道法自然之韵味,中国画泼彩的意趣,其千变万化,艺术之魆力,可谓大美不可言表。
  二、鹤壁窑钧釉瓷金代与元代的主要特征
  金代是鹤壁窑烧造业鼎盛期,传承北宋的技艺仍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釉,少量的黄釉。开发了高档细白瓷的烧制,其釉色莹润,胎质细腻,胎壁极薄,仅1毫米俗称蛋壳瓷。这一时期还创烧出鹤壁窑独树一帜黄釉大盆,口径在40至50厘米之间。内壁划三组卷草纹,内底以莲花、荷叶、卷草、牡丹、游鸭、鱼藻、兔纹、鹅纹、文字纹等等图案装饰。青釉瓷和钧釉瓷也始于这个繁盛的时期,虽然烧制数量少,但是制作规整,釉色纯正,外施釉至足底,底足施一层酱黄色护胎釉,器形主要有碗、盘、洗居多,釉色以天蓝、 天青、 月白为主。
  金代鹤壁窑钧釉器:
  1、盘,分一式。可复原。圆唇微敛,浅腹,口沿外斜敞,沿有月白釉渐变为灰青釉,盘内有紫红鱼籽纹和蚯蚓走泥纹。圈足矮短,内有同心圆。口沿处施铁线釉,腹内外壁施灰青釉,外施至圈足处,足圈上施一层酱褐色釉,同心圆中留有部分釉痕。口径20厘米,高4厘米,足径10.5厘米。
  2、碗,分一式。不可复原。斜弧腹,圈足微斜,足墙内低外高,青绿釉,外施釉至圈足处,足心施釉。内外开蝉翼纹,足圈上施一层淡淡的褐色护胎釉。足径6.5厘米。
  3、洗,分一式。可复原。天青釉,斜腹,腹内外壁施满釉,洗心部有窑贴。平底,底部有浅浅的同心圆。周围残留五个支钉痕,底圈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底圈16.5厘米,高6.1厘米,口径27厘米。(龙卧窑出)
  4、瓶, 分一式。可复原。月白釉梅瓶,短束颈,口残。溜肩圆收,胫部外撇,圈足呈下喇叭口状。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瓶体有灰紫斑纹。圈足无釉留有砂钉痕,足内深2.2厘米,高32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8厘米。
  5、扣盖钵,分一式。可复原。天蓝釉,子口内敛,口沿无釉呈淡淡的褐色,器上有乳钉装饰。直腹,下腹圆折,外壁釉至足圈,圈足上施护胎酱釉,内高外低。器高8厘米。
  6、盏托,分一式。可复原。天青釉,杯口沿残缺,口呈淡黄边沿,杯内挂紫色斑,盏托直径7厘米。高圈足内敛,圈足无釉,足外撇,呈黄白胎。高6厘米,口径约6.8厘米,足径3.7厘米。
  7、器托,分一式。灰白釉,圆孤唇,上下口径一致,中部空洞通透, 底部有酱色护胎釉一圈,立面部呈凹圆轮状,厚3厘米,口径11厘米,内径6.2厘米。
    8、盆,分一式。不可复原。天蓝釉,圆弧唇,沿边留有浅褐色釉,内外壁施天蓝釉色,斜壁深弧腹凹底。施釉近底圈,矮圈足上有淡淡的护胎釉,高7.2厘米。
  元代鹤壁窑白瓷虽然到了衰落期,但钧釉瓷从金代技术沉淀,到了元代其烧造技术、施釉技法以及多种元素的试验和掌控,其釉变日益成熟,迎来了烧造钧釉瓷的繁盛期。
  元代鹤壁窑钧釉器:
  1、碗,分四式。
  I 式:月白釉,圆唇直口,口部釉呈黄绿釉色,斜弧腹,外壁施釉近足处,圈足稍外撇,内高外低,圈足外有旋刀痕一匝。高7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6.8厘米。
  ll 式:棕褐釉至腹中发射为天蓝釉,内壁有紫蓝色斑,花口,腹内呈现荷叶筋纹,外施釉至足圈,足圈露胎呈火石紫红色。高8.6厘米,口径25.7厘米,足径7.2厘米。
  lll 式:月白釉至口沿处天青釉,菱花八瓣口,腹内呈叶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