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期左右大窑的乳浊釉青瓷烧造技术迅速扩张到金村、石隆、溪口以及东区,成为时代的主流,南宋晚期到元代形成鼎盛,其高质量的青瓷产品生产一直延续到明代早期(图16)。因此大窑地区是南宋、元与明代龙泉窑的最核心地区。溪口与石隆地区在北宋末期或两宋之际开始窑业生产,南宋中期左右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但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均无法与大窑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与大窑更为接近,几乎处于同一山谷中,哪怕是北宋末的窑业,更可能的是受大窑扩散而出现,南宋与元明时期更是与大窑产品最为接近的地区。因此石隆与溪口可以与大窑看成是同一类型,是大窑的重要补充。大窑地不仅是白胎乳浊釉青瓷的烧造,在南宋时期还是黑胎青瓷的烧造中心,其面貌相当复杂,有薄胎薄釉(图17),有厚胎厚釉,也有薄胎厚釉产品(图18),其时代至少在南宋早中期已开始生产,与白胎青瓷一样,在南宋中晚期达到了鼎盛。 
图13 大窑北宋晚期器物
 
图14 大窑南宋早期乳浊釉器物
 
图15 南宋中期厚釉器物
 
图16 大窑枫洞岩明代早期梅瓶
 
图17 大窑薄胎薄釉黑胎青瓷
 
图18 大窑薄胎厚釉黑胎青瓷
  东区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最早的出现时间可能与溪口、石隆等地差不多,约在北宋末或两宋之际,面貌上亦为透明薄釉刻划花产品(图19)。虽然东区在南宋至元代在少量窑址如云和梓坊亦生产质量较高的厚釉素面青瓷(图20),甚至是黑胎产品,但整体上看,南宋及以后这种刻划花薄釉技术延续性与繁荣性甚至超过了金村地区,南宋中期除外腹鼓凸的莲瓣纹装饰外(图21),还在大口器物的内腹部大量流行刻划云气、莲荷(图22)等纹饰,这种风格在金村地区也存在,但在东区可能延续时间更晚,甚至可能到了南宋晚期至元代早中期。进入元明时期,则以模印(图23)、刻划、堆贴、修挖、镂空等技法,极尽装饰之能事,几乎是整个龙泉地区最富装饰性的一个类型。金村地区在南宋中期开始,到南宋晚期逐渐接受大窑的技术影响,到了元明时期几乎与大窑融合为一体;但东区则独立性明显高于金村类型,北宋末或两宋之际这一地区始烧的窑业技术可能来自于大窑-石隆-溪口一线的扩张,但在南宋中期以后并不像金村一样以牺牲个性来提高质量,而是将这一路刻划花装饰的薄釉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当然质量相对来说比较一般,尤其是进入明代中后期,几乎可以质粗色恶来形容。 
图19 龙泉东区两宋之际青瓷
 
图20 龙泉东区厚釉青瓷
 
图21 龙泉东区莲瓣纹碗
 
图22 龙泉东区碗内莲荷纹
 
图23 龙泉东区明代印花碗
  从以上时空框架可以发现,南宋中期之前的龙泉窑,一直在对全国著名窑口窑业技术进行吸收并力图突破,北宋时期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金村地区,南宋以后转移到大窑地区。比较明显的是北宋中期对越窑的模仿与吸收及南宋早期或两宋之际对汝窑的模仿与吸收,北宋晚期产品既不同于北宋中期淡青釉产品,亦与南宋早期乳浊釉青瓷有较大区别,应该是另外有来源,其器物群与装烧工艺主要是沿袭自本地传统,而装饰技法、装饰内容以及釉色与省外的耀州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能受耀州窑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北宋晚期的龙泉窑应该是在本地烧造传统的基础上,主要吸引了耀州的风格而形成的一种新产品类型。(作者:郑建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