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窑考察‖一件国宝级文物的断源争论暨
2018/3/4 12:18:05
   
      引言
      安徽省博物院曾陈列一把精美的“宋代吹笙人物执壶”,这是安徽唯一的瓷器类一级甲等文物,“国宝”级藏器,1994年出土于宿松县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但是墓葬考古来源的这件器物的产地和身份,业界一直诸多争议。主流先是定性为安徽繁昌窑产品,后又有倾向江西景德镇窑的观点,一时难有统一定论。
      造成这样争论的原因,猛虎文化的负责人万斌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情况造成:一是古代陶瓷生产史和工艺史中不同地域相互渗透、交叠的复杂历史情况;二是文物考古的推进受到窑址考古挖掘和整理工作进程的制约;三是服务于宏观考古为主的传统古物类型学自身的发展和倾向,对于具体的文物微观实证研究不足等原因所致。   

北宋 影青釉仙人吹笙执壶 1994年宿松县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葬出土
      1、繁昌窑的发现、发掘和研究状况
      繁昌窑位于繁昌县,窑址以县城南郊的柯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和西郊骆冲窑为主要代表。南郊柯冲窑规模最大,且分布集中,是繁昌窑的主体,西郊的骆冲窑规模较小,烧造时间较短,但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明显高于柯冲窑,是繁昌窑早期阶段的代表。[1]
 
      1954年,安徽省博物馆葛召棠率队到柯冲调查,首次发现繁昌窑[2]。1958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做了试掘,初步认定为宋代瓷窑遗址,可能与宣州窑有关[3]。1983年,故宫博物馆冯先铭、安徽博物馆胡悦谦考察繁昌窑[4]。1982年、1983年王业友先后两次对繁昌瓷窑址进行了调查[5]。1987年,故宫博物院李辉柄考察繁昌窑[6]。八十年代,陈衍麟对繁昌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了柯家冲一带窑址的分布范围,并进一步发现了半边街窑、柳墩窑、骆冲窑等[7]。1995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95年会在繁昌召开,围绕繁昌窑瓷器进行大讨论,并集结成《中国古陶瓷研究会95年论文集》。199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骆冲窑作局部发掘,认为骆冲窑为五代时期窑址,瓷器细白,质量明显高于柯冲要及同期周边其他窑址[8]。
2002年9-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繁昌县文物局联合对繁昌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发掘完整龙窑一座、作坊基址一处、青白瓷标本8万余片,修复300件。龙窑总长57.5米,是目前国内发现较为完整的一座宋代龙窑。又对“二元配方”等问题做了大量实验,获得一系列烧瓷工艺的科学数据,认为繁昌窑始烧于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址,早于景德镇青白瓷,发明“二元配方”工艺,将传统的关于“二元配方”创造年代提前300多年。并认为繁昌窑就是五代时期的南唐官窑宣州窑。[9]
      2012年12月,纪念繁昌窑发掘十周年暨首届繁昌窑遗址保护与研究论坛在繁昌召开,来自国内外40多名专家对繁昌窑的性质、历史地位等进行了全面解读和深入研讨。
      2013-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繁昌县文物局对繁昌窑的柯家冲遗址和骆冲窑遗址分别进行了发掘。并在发掘期间对繁昌窑窑场分布进行了专项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繁昌窑的认识,提出“对于柯家冲窑遗址和骆冲窑遗址的创烧年代及二者在窑业生产技术、工艺传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需要重新审视”[10]
2015年12月,中国古陶瓷学会在繁昌举办了2015年会暨繁昌窑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并展出了考古收获的大批繁昌窑青白瓷及窑具。
      此外,还对繁昌窑的产品开展了科技分析。目前较一致的认为原料是来自当地,认为柯家冲遗址附近的岩石不是南方古代制瓷工业中常用的原料瓷石,而是一种次火山岩。这种原料不能用来单独作为制瓷原料,推测可能掺杂了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也就是“二元配方”,即最早应用“二元配方”的地方。[11]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