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徐朝兴。
      而在徐凌看来,青瓷是一种材料,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畅想,心之所想,就是作品之所成。至于美不美,每个人的欣赏标准并不相同。
      至此,徐家父子的差异开始显现,父亲尊奉正统的青瓷艺术,要把传统手艺保留下来,儿子却更喜欢创新。父子俩有时还会因为理念的差别而发生矛盾。

 
《一线罐》
      徐凌说,许多传统意义上的青瓷作品,其实换成别的材料也可以做,比如木头、铁、石头,而他的作品,只能用瓷泥才能做。当瓷泥还在湿软的阶段,他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揉捏出各种纹路和形态,当瓷泥变硬之后就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而这一特性用于其他任何一种材料都不能做到,这就是徐凌特色。
      “我这么做出来的作品会显得比较粗,比较拙,但我觉得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
      早在2002年,徐凌在一组名为《发现》的青瓷作品中,就已经初步展现了他的个人特色。一组四件作品,粗犷却凌厉地再现了青瓷发掘过程。美丽的青瓷,以破碎的残缺形态,镶嵌在泥做的石头中。当年在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得了三等奖。对于这件作品,父亲徐朝兴给出的评价是:“技法很简单,想法很不一般,创意很高明。”

 
《涟漪》
      成为一个手艺人始终是简单的。但是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手艺人,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徐凌无数次在父辈的圈子里听到这样的说法,老的就是经典,要复原两宋时期的传统青瓷。而他始终认为,只要专心做好现代瓷,放到百年之后,说不定也就是经典,就是传统。
      如今,徐朝兴也早已坦然地接受了“徐凌的风格和我不相同”,这正是后生可畏之处,也许是龙泉青瓷明天的希望。

      抛却功利心
      如今,徐凌已被称为“浙江中青年陶瓷代表人”,和他父亲一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徐大师。这在他听起来很不自然。他说,大师,只是一种虚名。生活中,我们都很普通。
      徐凌更愿意把青瓷看作是一门手艺、一个职业、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之外,仍然有家庭要照顾,有儿子承欢膝下,有朋友圈的各种娱乐活动,热爱旅游和美食。

 
《旋》
      偏偏是这样的心态,让艺术变得轻松,也只有抛却了浮躁和功利,才能真正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2003年11月,徐凌前往日本福冈熊本县参与了为期一年的文化交流,体验当地的陶瓷技艺和文化。这一段经历对他影响颇深,也使他有了如今这般云淡风轻的心态。
      这一年,他没有朋友、没有交际,也没有多少娱乐。当年手机拿到国外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最多只能换上当地的电话卡打打电话,工作之外有大把的时间能够静下心来思考。
      在那里,他每天接触着陶艺爱好者,重复完成从泥坯制作到烧窑的过程,闲暇的时候就在海边散散步。不能说当时就对徐凌的创作有了多少的影响,但是显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现在,在徐凌的作品中,可以一眼就看得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个性的作品,正如他所说,“我做的,就是我喜欢的东西,我不迎合大众,也不迎合小众。有人喜欢更好,没人喜欢也没关系。”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很单纯地去做一件事情,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也往往是这样,才有机会成功。

 

《清水》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