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翠往事
2018/11/25 13:00:43

      上海去龙泉的大巴,一天只有一趟,中午出发,天黑才能抵达。坐了六个小时的车,偶然从车窗外看到一只巨大的青瓷鬲式香炉矗立在绿化带上,知道应该是进入了龙泉市区。
 
(图片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青瓷鬲式香炉是龙泉青瓷器的代表,仿照的是商周青铜器“鬲”的形制,敞口、短头、圆腹面,下承以三足,炉的腹部延至足部有凸起的三棱纹线,非常逼真地模仿了铜器出筋的装饰效果。这种器型在宋代曾大量出口到日本,深受日本人的喜欢,特别是日本的佛寺,对之倍加珍藏。日本人还给这种鬲式香炉起名“袴腰香炉”,因为其造型甚似日本传统戏剧中的人物穿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龙泉青瓷的主要出口地就是日本,古代是香炉,现在则是观音像。
      抵达龙泉之后,才发现,这个县级城市除了没有通火车外,竟然也没有出租车。最后找了一辆所谓的黑车,拉着我们离开龙泉市区,前往上垟,寻访现代青瓷复兴地宝溪,以及最为关键的“龙泉青瓷研究所”。
车在黑夜中还走了好几段山路,若不是车里放着口水歌,听着“我爱你,地球人都知道啊”这样的歌词,的确让人精神紧张。半个多小时后,抵达上垟。以前的上垟瓷厂已改为了青瓷文化园,而“龙泉青瓷研究所”现在归民营企业所有。
      这里还复原了一支龙窑、一支倒焰窑,建有青瓷工厂、青瓷作品陈列室和大师工作室,很多都原样保留。一切井然有序,古朴自然,而那段苍翠往事,多少都于与此有关。
      一
      民国十年,龙泉的大窑和溪口一下子聚集看世界各地的古董商,他们高价收购青瓷器,甚至好一点的碎片他们也要,比如鱼纹或者是动物造型,只要是图案完整的他们都收。这让身在宝溪烧瓷的张、李、龚、陈四家的人眼红,他们辛辛苦苦一窑一窑地烧着白瓷蓝花的日用瓷器,还比不上大窑那边的农民半夜三更偷偷摸摸在古窑址挖上一铲。这一铲或许就冒出一只青瓷器,天一亮,就会有人来敲门,扔下现金,将货拿走。
      于是这四家人开始动起了脑子,犹豫着是否也做青瓷。若是有本事仿古,只要技术还过得去,混在这股风潮中,应该没人能识别,这比偷盗古窑址来的安全,也没有盗挖祖坟那般缺德。
      民国时期的大窑和溪口已经没有人再做青瓷了,不要说青瓷,连瓷器都没人在烧。对于古董商人来说,这样的状况正好,收购古代瓷器就很安全,不必担心有当世仿古的假货。而对于处在大窑西北的宝溪瓷人来说,山里面建的一支一支的龙窑,一年四季都有开火,随时可以做些仿古青瓷,充斥到古董市场中去,而且神不知鬼不觉。可惜的是,青瓷的烧造技术不但没有在大窑和溪口流传,也没有在宝溪被传承。宝溪人虽然在烧着青瓷,但一直只做简单的白瓷,画上寥寥几笔青花,出炉后就可以在日用市场中销售,工作辛苦,收入微薄。
      张家的人思付了一段时间后,最先动手了,在考察了大窑和溪口的那些青瓷碎片之后,决定再去福建德化看看,是否从那里能学到青瓷的做法。随后李家、龚家、陈家也行动起来,四处寻访。
      毕竟都是做瓷的世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很快,他们掺合了各地学来的技术,加上自己的琢磨和不断的试验,竟然就烧成了像样的青瓷出来。随后技术不断改进,品种也不断增多,以大窑和宝溪的青瓷碎片为标准,粉青、梅子青等青瓷釉色都被烧造成功,甚至可以乱真。偷偷地拿到市场上做测试,竟然蒙混过关。谁能想到从清代就已经失传的龙泉青瓷能这么快就被仿制出来,而且就来自隔壁一直只烧粗糙白瓷的宝溪。
      小试成功的四家人开始觉得卖东西给这些跑到龙泉来的古董中间商,价格太低,这些人从这里买走的货,带到上海,往往可以翻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再转手,而接受的是日本、德国和美国人。于是,四家人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