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彩”在明清官窑瓷器中的运用
2019/3/3 17:07:21

      一、“金彩”
      金是一种存世量稀少、具有深黄色光泽的贵重金属。自古以来,人们经常使用它装饰各类器物,既可以增添美感,又显得富丽华贵,达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因此,人们在制瓷工艺中也常使用黄金制成彩料装饰器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彩”。
      二、明清之前的“金箔贴金”
      古代人们经常使用“镀金”、“镶金”等方法装饰器物,唐代诗人李绅的《答章孝标》中有“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说明当时流行镀金工艺。“镀”的本义是“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包括物理变化(如包金、贴金等)与化学变化(即电镀等)。由于镀金、镶金等工艺耗金量过大,让人难以接受,于是工匠利用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可塑性特点,发明了金箔制作与贴金工艺,即“金箔贴金”。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叙过金箔的制作过程:“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推〔椎〕打成。”据说,现在人们制作的金箔厚度可达万分之一毫米,一克纯金可以制作成大约0.5平方米—1平方米的金箔。金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会被氧化变黑,能够永久不变色,并且还具有防潮、防腐、防虫等优点,适用于许多器物装饰。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中都发现过与金箔有关的制品,足以证明其在我国制作、应用历史之悠久程度。
      金箔的贴金工艺是在需要镀金的部位先涂刷一层胶液,然后将金箔用竹钳子等夹起,贴在黏底上,进行适当烘烤。贴金时所用胶液种类很多,包括鱼鳔胶、大蒜液、豆浆黏液、冰糖水等。这种装饰方法在古代镀金装饰中耗金量最低,经济实惠,所以历代器物制作、佛像以及建筑装饰中经常可以看到。
      金箔贴金技术在唐、宋瓷中都有发现,元代更是习以为常,例如景德镇御厂发掘出土器的孔雀绿釉金彩龙纹砚盒、1954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的元代蓝釉金彩缠枝莲匜(图1),都称得上是现知较早的景德镇金彩瓷实例。
 
图1.元代蓝釉金彩缠枝莲匜 1954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
      三、明代御厂的“金箔贴金”
      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珠山御厂的永乐地层中发掘了数件装饰金彩的永乐官窑器(图2、3),可以证明明代早期御厂曾经尝试制作过金彩制品。除这些出土资料外,台北故宫也传世两件永宣无款红釉金彩器,一件因为金彩全部脱落(图4),只能看到当初制作贴金时的胶液遗痕。另外一件大部分金彩保存尚好(图5-1),仔细观察局部特写(图5-2),能够发现金彩纹饰的边角线条比较生硬,有些地方还存在明显的断接痕,显示出当时金箔贴金工艺的制作特征。
 
图2.永乐金彩棱口折沿盘 景德镇珠山出土
 
图3.永乐金彩花卉纹敛口钵 景德镇珠山出土
 
图4.无款祭红金彩双龙赶珠纹高足碗 台北故宫藏品
      从工艺角度讲,该器应为贴金(台北故宫资料将其做为描金器),因为金箔粘贴在胶液上,脱落后会出现用笔流畅的胶液涂刷痕迹。
 
图5-1无款红釉金彩双龙赶珠纹碗 台北故宫藏品
 
图5-2.无款红釉金彩双龙赶珠纹碗 局部特写
      另外,北京故宮也存世壹件永樂時期的金彩纏枝花紋碗。總體講,明代早期禦廠的金彩器較少,很可能與該工藝不成熟有直接關系。嘉靖時期,禦廠興起制作金彩浪潮(圖6、7),產量相當大,堪稱明代金彩制作高峰,並波及到部分民窯領域中(圖8)。
 
图6.嘉靖蓝釉地金彩龙纹爵 The Baur Collection
 
图7.嘉靖素三彩孔雀蓝应龙纹执壶 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8.民窑红地金彩缠枝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