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汪野亭小传
2019/5/10 16:57:51

 
      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
      汪野亭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自幼深受祖父汪享荣喜爱,祖父宁可自己外出务工和贪早摸黑给别家送水,亦要为孙儿积攒学资,送汪野亭进邻村余秀才执教的私熟就学。
      私塾设在本村汪氏宗祠。汪野亭入学时正值宗祠修葺,请来雕刻师、画师雕梁画柱。那梁柱间所绘的山水楼阁、花鸟虫鱼,使汪野亭目不暇接,艺趣盎然。他课余向画师们讨教并借来画稿认真临摹,画师们见其谦虚好学,都乐于指点,成为汪野亭日后从艺的启蒙人。
      汪野亭好学苦学,随着斗转星移,绘画技法日趋熟练,鉴赏能力也随之长进。他得知外婆家厅堂挂有好画,迫不及待准备纸笔墨砚前去临摹,仔细读画,顿感此画确比宗祠处的画艺技高一筹,遂拨高油灯,欣然运笔。时过子夜,外婆促其休息,见汪野亭画兴正浓,则不持扰而退。晨曦时,外婆见外孙趴桌酣睡,眼润鼻酸。为了勉励外孙,便将这些画送给汪野亭,并嘱其精心钻研,刻苦求进。外婆的画和谆谆教诲,为汪野亭日后步入画坛铺设了一道台阶。
 
      汪野亭潜心学画,从不满足现状,而一心寻求深造机会。但考虑到一家四口的生活来源和自己在深造中的开支,愁肠百结。祖孙毕竟是血脉相连,汪享荣毅然助汪野亭考进江西省陶业学堂。该校的师资雄厚,多是留学日、美的学者和专家。汪野亭选修美术专业,师承张晓耕先生专修山水、潘匋宇先生学习花鸟等。正规的教学,系统的培训,为其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汪野亭毕竟家境清贫。为了减轻祖父的负担,他半工半读,课余替瓷商绘瓷。既缓解经济的拮据,又学以致用。190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进入景德镇以绘瓷谋生。
      辛亥革命给景德镇带来生机。官窑解体,民窑兴旺,陶瓷艺术行业掀起弃旧立新的浪潮,一批科班出身的文化人及有识之士纷纷自立门庭,组建学术研究社团。汪野亭画室“平山草堂”应运而生,致力于“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的研究。此后,汪野亭受聘于“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任专业教师,赴上海、南昌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及瓷艺交流,参加吴霭生、王琦组建的“美术研究社”“月圆会”活动。此间,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的改革者,已形成探讨瓷艺的群体----“珠山八友”,人们誉称其为“八大名家”,汪野亭系这个群体的核心成员之一。
 
      汪野亭从艺勤奋求进,博采众长以拓宽思路。对历代名著名作必细读深思,赏其风格,悟其意境,师其内涵。他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明沈周之豪放,清王石谷之清丽厚实,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地处赣东北浮梁山区的景德镇及其邻近的祁门、婺源。黄山,乐平的名山古刹,无不留下汪野亭的足迹。他师山师水,集天然意境,构思作画。
      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别开生面,得益开工艺的创新,更得益于艺术的创新。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瓶类制品,开20世纪初景德镇粉彩山水装饰章法的新风。所谓通景,就是将一个画面以一个完整的构图产,在圆柱式的器皿上展开,让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即将山水相连、境气贯通的一个整体画面,布局在各种造型的器皿上,一改以往仅一面饰画,另一面题款,或在锦地开光的斗方中作画的山水装饰故习。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万千,乃天设地造的四时景观。“通景”法在表现自然景观时,使画都冥想“山水源头无觅处,游子信步山水中”的意境。在陶瓷绘画史上,花鸟、图案采用通景法较多,而山水画大多都是在图案开光的小面积上作画。汪野亭的山水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